储昌楼:向着理想教育的彼岸扬帆远航——融合教育的新教育行动
融合教育是新特教的辽阔星空,每一个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都是天空中的那颗星,每一个新特教人就是“擦星人”!擦星族们不懈努力,一所所学校的特殊儿童少年就成为那闪耀的星星!
新特教升起融合教育的主帆,普教特教携手并肩,众人划桨开大船,向着理想教育的彼岸扬帆远航。——储昌楼
作者,储昌楼,原新教育早年课题组组长、新教育年度人物获得者、新教育20念0人获奖者、新教育理事会常务理事、原江苏省昆山市娄江二小、千灯中心小学校长、新特殊教育引领者......
融合教育就是特殊需要的孩子跟普通的孩子在一起,享受平等的,没有歧视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所有的成员都要相互接纳,相互尊重。
特殊教育主要是面向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调:“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增强残疾儿童青少年家庭福祉,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
2020年5月16日下午,由新教育研究院、中国统计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联合发起,全国各地新特教资源共建学校共同举办的以“关爱特殊儿童,办好特殊教育”为主题的“‘新特教’线上教育成果分享活动”如期举行。全国政协兼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创始人朱永新教授发表了新特教的视频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朱永新教授指出:新特教发源于“新教育”的理念,也是新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践和发展。新教育实验,是20年前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它是一个以教师的成长为逻辑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目前已经有一百六十多个实验区,五千两百多所实验学校,全国有五百七十多万人参与其中,已经成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2018年新教育实验项目获得了全国优秀基础教育的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
新教育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人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十大行动”。
在许多新教育人看来,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一种教育的崇高感。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个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
朱永新教授曾经从“新教育”、“行教育”、“幸教育”、“星教育”、“信教育”五个方面阐述过新教育。
新教育的“新”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作为名词的“新教育”之“新”,表示新教育的传承意义。二是作为形容词的“新”教育。是指我们的新教育,并不是历史上新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新”的教育实验和教育革新运动。三是作为动词的“新”教育。这个意义上的“新教育”,应该是创新、改革与革新意义上的“新”,用具有新教育自身鲜明特征的理念、课程、教材和方法,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新教育也是“行”教育。新教育旗帜上清晰写着“行动就是收获”,坚持就有奇迹。新教育一直强调把根深深扎在教学中,把根深深扎在孩子心里,用行动去改变。所以新教育者是擦星族,把星星擦干净。一直在努力推进着课程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学校的变革。
新教育还是“幸”教育,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认为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反对以牺牲孩子当下幸福为代价,如果孩子在童年没有幸福快乐的体验,他的人生就蒙受永远的阴影,而一个教师不能够体验教育职业带给他们尊严和幸福,他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成就。一位教师只有真正的体验这个职业带给他的满足、尊严和幸福,他才会有职业上的成就。
新教育还是“星”教育。新教育人像一群仰望星空的孩子,总不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只是拿着抹布和水桶擦星星,新教育把自己的清楚和智慧奉献给这个世界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教师都真正理解教育,都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我相信我们教育一定会做得更好。
新教育也是“信”教育。新教育的理念就是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新教育还有两句流行的话: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种子意味着希望和愿景,岁月就意味着坚持,表达对世界、对生命、对教育根本的信任。
新教育的五个新,也是特殊教育的价值追求。新教育与特殊教育相遇,碰撞出了“新特教”。命名为“新特教”,不是为了“故弄玄虚”,更不是指斥非“新特教”的都是“旧特教”。“新教育实验”的重大项目,都以新字命名,比如新阅读、新父母、新职教,新教育的特殊教育项目也就简称为“新特教”。
当然,称之为“新特教”,更是因为新教育为特殊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丰富的新教育元素,并且进行着“基因重组”,赋予了特殊教育新的内涵。
新教育实验之初,就提出三个一切的价值取向:“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一切的孩子就包括那些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朱永新教授在讲话中特别强调新教育与特殊教育渊源很长,在2002年教育战线创办的时候,就特别设立了一个“特教论坛”,苏州特校的方红老师就是第一任的特殊教育论坛的版主,副版主就是常熟市特校陆振华校长。就曾经担任过特教论坛版主,陆振华校长十几年如一日推动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由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常熟市特殊教育学校申报的教育成果《融合教育背景下县域“特教班”运行模式 的研究》获“国家教育成果奖”一等奖,获得此殊荣的全国特教项目仅北京教科院和常熟市两家。这是常熟特教模式的一大创举,也是新教育理念在特教应用的重大成果。
新教育倡导为了一切的人,自然而然就会将目光落在那些特别的孩子身上,就会给予特别的关爱,讲究特别的策略,投入特别的精力。就要争取让所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都有学上,而且上好学。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随着教育民生的提高,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普通教育学校就近入学,从“随班就读”到“融合教育”,是时代潮流,是特教发展趋势,更是新教育特殊教育理念的大力倡行。新教育实验区、新教育实验学校积极主动地推动融合教育的事业,融合教育成为特殊教育转型升级的重大策略与实践。
全国新教育的示范实验区江苏省海门市,就是区域推进融合教育促进特教事业新发展的典范。我在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新教育好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就以“普特融通”为指导思想,以“面向全体”为指导方针,以“资源中心”为平台载体,以“创新生成”为发展模式,以“课程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力,以“康教结合”为服务品牌,以“家校合作”为保障特色,以“多元发展”为培养目标,走出一条新教育新特教的“娄江之路”。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新教育的理念,对于特殊教育而言,就是不放弃每一个特需儿童,通过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新教育倡导,学校文化建设,我们认为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也是学校的灵魂。有文化自觉的学校,会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该秉承什么,用什么样的理念影响师生生活。在特殊学校或普校资源教室的文化建设上,应该可以以“生命化”为主题进行建构,在生命化的环境里,课程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相匹配,保证学生“有生命”地学习课程;在生命化的环境里,责任与教师的职业信仰相匹配,保证教师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去负责任,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
去年我出版了一本新书叫《未来学校》,未来的学校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孤岛,而是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学习社区。对于特校而言,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让特需儿童适应社区、社会生活,不是封闭在特殊学校中来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和普通人的深入的交往交流中来学习,来锻炼本领。
每一个孩子都是生命的个体,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孩子,让走进学校的孩子人人都有进步,都有成长,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幸福,这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教育的本真。特需儿童因为这样那样的身心障碍问题异于普通儿童,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多元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应该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素养。做到对特需孩子早发现、早干预、早训练,关爱每一个特需学生,建立完善的个别化教育体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研发适切的个别化训练课程等。通过评价激励机制,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求都能够被满足。
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帮一个生命成长一点,就是将世界完善一点;让一个生命延长一点,就是把世界扩展一点,这也正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可以综合语文、数学等相关课程,在不改变现有课程形态的前提下,把新生命课程的每个版块内容,与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机对接,找到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交集,以此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从个体成长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创造幸福完整生活的必备保障。对于特需学生而言,不管是知识技能学习还是居家生活本领提高,最重要的就是习惯的养成,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对一个人一生有用的12个好习惯做了初步的探讨,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来研发特需孩子的行为习惯,对于身心有障碍的儿童来说,很多正常人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可能也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更细致更深入把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在他们学校的日常行为之中,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乃至自理技能。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新教育特别倡导家校合作共育,我在前年也专门主编了一本叫《这样爱你刚刚好》为我们的家庭更好的了解孩子、认识孩子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蓝本,那么特殊教育跟正常儿童的发展还有特殊的一些规律,更需要我们的父母亲来深入地进行学习,掌握和了解我们的儿童心理,掌握和了解我们的教育规律,俺么家庭、学校、社区怎么样构成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创建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拓宽和拓展教育教学资源和条件,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新教育学院也专门成立了“新家庭教育研究院”,我愿意跟大家能够一起努力。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的教育理想,疫情期间,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苏州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代表的新特教人率先发起“新特教线上资源平台”倡议,联合全国百余所特校力量,构建线上特教资源,百校千课,共建共享,疫情期间线上驰援湖北等全国特殊学生及其家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平台涵盖课程243科,课时超过1500课时,平台注册用户已达4027人次,除、澳门外,全国其余省份均有用户注册“新特教”线上教育平台。相信新特教的发展必定能够推进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事业,新教育实验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探路,我想我们的新特教也是努力地为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去探索一条路径,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造福全国的广大特需儿童,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同享幸福而完整的学习生活。我们祝愿这次活动取得的成功,也期待新特教事业能够造福我们更多的孩子。
新教育与特殊教育联姻而成“新特教”,从特教事业发展路径到特殊学校管理创新、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新思想、新内涵、新方法。新教育“为了一切人”理念会推动特教进一步向融合教育转型升级;新教育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策略会促进特教学校品质办学、内涵发展;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会丰富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行为;新教育未来学校建设规划会加快特校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教育十大行动,在十四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大有可为,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其专著《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一书中,详述了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我就从中选其精要进行概述。
朱永新教授说,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2002年,新教育实验最初从苏州昆山玉峰实验学校起航的时候,提出了五大行动,分别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2004年增加了构建理想课堂,并且提出了6+1的家校合作共建。2013年,正式提出了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体系,而是按照行动的逻辑展开。
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就是通过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必须强化阅读。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是一个自由而幸福的人。没有书香的校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没有书香的校园,教育只是一个训练的场所。
二是“师生共写随笔”,就是指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
三是“聆听窗外声音”,指通过开展学校报告会、参加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大型思想碰撞交流会,则可以培养他们创造的和。
四是“培养卓越口才”,指通过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孩子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地表达思想,是强烈的自信心的表现。而人际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恰恰是我们教育里所缺乏的。
五是“构筑理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追求个性的课堂,进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六是“建设数码社区”,就是指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的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和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
七是“推进每月一事”,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节律,每月开展一个主题活动,通过主题阅读、主题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价等方式,实施不同的主题内容,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识,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八是“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作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编织生活和建构知识,形成有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书写出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
九是“研发卓越课程”,就是要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通过课程的创新使课堂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让知识具有生命的温度和生活的厚度,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
十是“家校合作共育”,就是通过家校联动的机制,成立父母委员会、开展亲子共读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互补、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家庭、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家校合作不仅对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需要。
当前的特殊教育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附设班与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新教育与特殊教育联姻而成“新特教”,根据当下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两大板块,那就是“新特教新特校”,是新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实践;还有就是“新特教新融合”,是新教育理念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中的应用实践。
学习朱永新教授的讲话精神,结合自己十年多融合教育的认识与体会,我愿进一步的解读新特教新融合的丰富内涵,助力新特教事业的发展。
1986年9月在总结我国农村自发探索随班就读实践的基础上,国务院转发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最早提出了特殊教育的三种办学形式,即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要灵活多样,除特设特殊教育学校外,还可在普通小学或初中附设特殊教学班。应该把那些虽有残疾,但不妨碍正常学习的儿童吸收到普通中小学上学。”
1987年12月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 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写道:“在普及初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这种形式有利于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是在那些尚未建立弱智学校(班)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解决轻度弱智儿童入学问题的可行办法”。这是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随班就读”一词。
1994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成为各省市自治区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遵循和依据。
1996年国家教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颁布的《全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九五”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了随班就读的发展。其中指出,我国要“普遍开展随班就读,乡(镇)设特教班,30万以上人口,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设立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格局。”
2004年在江苏南京召开全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建立和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进行专题研讨,以保证随班就读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2017年2月23日李克强签署第674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十七条指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接受普通教育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就近到普通学校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相比较1994年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该条内容将随班就读作为了优先选择的安置形式而非四种形式之一。
进入21世纪,中国特殊教育除了“随班就读”最强音,也出现了国际化的教育表达,比如“全纳教育”。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进全纳教育”“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在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立特教资源教室,对残疾学生实施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
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全纳教育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正规系统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
“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是“inclusive education”不同的翻译方式,内涵表达应该大同小异。
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是从隔离走向融合。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通常把这项运动称之为“回归主流运动(mainstreaming)”,而以英国为代表的的欧洲国家则将这项运动称为“一体化运动(integration)”。在这样的运动之中形成的一些理念,例如“最少受限制环境”、“个别化教育计划”等,都极大地推动了融合教育的实践和发展。
特殊教育服务亟需扩大服务面,面向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现今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残疾儿童,还有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如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儿童、情绪情感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行为困扰儿童、品行问题儿童、纪律问题儿童、交往障碍儿童、身体病弱儿童、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儿童等也需要特殊的帮助。江苏省就出台了“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适用对象有重大突破,一是服务障碍类别扩大为九类障碍,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脑瘫)、精神障碍(孤独症)、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行为迟缓;二是适用于特殊教育对象,也适用于普通学生。
《意见》提出:实施融合教育有利于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培养普通学生健全人格、珍爱生命、勇于担当等核心素养。按需配备人、财、物并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的思想适用于特殊教育对象,也适用于遭遇意外变故、特殊疾病、疑似辍学等其他困境学生,更适用于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禀赋的普通学生。特殊儿童少年中障碍性的另一端,那些高天赋的英才儿童少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超常儿童”“资质优异儿童”,其实这也应该是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对象。目前应该把精力都集中在残疾类的儿童少年上,但在某个地区某些学校,当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已经妥善地解决了特殊儿童少年中的残疾类教育,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进行高天赋英才类儿童少年的个别化教育,那是更为理想,更为的“融合教育”。
扩大了服务对象是重要一步,提供优质服务才是关键一步。残疾儿童解决了入学问题不等于是受到了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教育,入学保障了公平,而受到同等的优质教育才是公平而有质量。
融合教育是人民之需,是时代之声,是新时代特殊教育的热点、重点、难点、焦点,也是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点、生长点。
新特教愿景:在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品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形成以普通学校就近入学为主体,以普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室)建设为重点,以个别化教育为中心,以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康复机构为支持中心的特殊教育新格局。
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美好教育一是美好适切;二是人民满意;三是社会认同。坚持这样的标准来办学,才能努力达到让教育带着温度,达到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美好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让美好教育从理论变实践、从蓝图变景观、从梦想变现实,需要我们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需要大力推动融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特殊儿童少年的家长,最渴望的应该是自己的孩子不断成长为一个“健”的孩子。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存在很大差异,学校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更加注重个体的个别化发展。融合教育资源中心针对特殊儿童各自的特点,区别对待,使每一个特殊儿童在语言发展、心智活动、情感意志及交往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满足个体需要。融合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学校到家庭,策略都是有共通性。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与模式,专门设计开发以服务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为目的的课程和活动,为家长提供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的方法及指导咨询服务,保障指导工作常态化持久化。这样的融合教育校内有实效,家中有保障,普特融合家校融合,人民群众当然会满意。
2015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公平与质量,要求“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总目标第七条是“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实现这一个目标就要通过高质量推进融合教育。实施融合教育是促进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身心发展、融入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是扭转长期以来普通学校“随班混读”现象、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法定要求、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实施融合教育有利于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培养普通学生健全人格、珍爱生命、勇于担当等核心素养。按需配备人、财、物并提供个别化教育服务的思想适用于特殊教育对象,也适用于遭遇意外变故、特殊疾病、疑似辍学等其他困境学生,更适用于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禀赋的普通学生。
2016年11月全国政协“重视特殊教育”双周协商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朱永新建议:“要完善融合教育的支持体系。要明确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程序;要支持普通学校做好融合教育的准备工作;要组织专业力量进行融合教育的教学研究;要努力消除对融合教育的观念障碍。”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修订)中提出:“残疾人教育应当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第五十八条中明确提出本条例用语的含义:融合教育是指将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设置的装备有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的专用教室。
2022年七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的基础上,专门强化提出“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分三个部分进行了提要式阐述。
(六)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创设融合教育环境,推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加强校际资源共享与整合,发挥不同学校优势,推进残疾学生信息上报、教育评估、转衔安置和个别化支持等工作规范及时、科学专业。研究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教学指南,修订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到2023年完成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教材编写,审定通过后的教材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开展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创建和优秀教育教学案例遴选,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综合改革,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完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研究制定孤独症儿童教育指南,逐步建立助教陪读制度,为孤独症儿童更好融入普通学校学习生活提供支持。加大力度推广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
(七)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职教部(班)和职业学校特教部(班)开设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专业,积极探索设置面向智力残疾、多重残疾和孤独症等残疾学生的专业,同步促进残疾人的康复与职业技能提升,让残疾学生有一技之长,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基础。探索开展面向残疾学生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残疾学生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支持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残疾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切实做好残疾学生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对面向残疾学生开放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支持。
(八)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协同推进,加强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康复机构与学校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优先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科学提供辅助器具适配及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推动残疾儿童青少年相关数据互通共享。开发特殊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融合教育提质升效,这是新时期特殊教育突破发展短板的关键举措,也是促进普通学校进一步转变学生观教育观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支点。新特教高举融合教育的大旗,正是体现了大思维与大格局。
新融合服务于每一个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少年,新特教也服务于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普通教育儿童少年。
新融合是专业化的教育。着眼于更有质量,更多聚焦资源教室建设、个别化教育、特教课程建设,因专业而出新出彩。
新融合是创新型的教育。主张融合教育,直面未来教育,以新教育文化与课程、新教育行动推动特教创新,在创新中建功立业。
融合教育是公平有质量的“关键一公里”。在新时代,我们一方面要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政府要筑好教育公平的底线,为每个孩子提供同样的机会、同样的资源。一方面也要注重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教育现代化2035总目标第七条是“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重点、突破口就是通过高质量推进融合教育,落实“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
从“随班就读”到“融合教育”,不仅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也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 融合+适合”,实现普通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应该是我们教育人的共识。
融合适合,需要我们有更高位的认识:融合教育是普通教育学校顺应时代发展适合教育需求的本职工作。融合教育是基于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的需要的信念,在具有接纳、归属和社区感文化氛围的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里,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接受高效的教育与相关服务的机会。必须坚持普校主体,普特融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全面推进融合教育。
融合适合,需要我们有更清晰甚至精准的定位:融合教育是通过通过普特融通发现与激发潜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的面向全体的教育。融合教育不是为了区分儿童的优劣,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和特点,识别并培养他们区别于他人的智能和兴趣,为他们提供一条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他们去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
融合适合,需要我们有更全面的界定:融合教育是从学校融合文化建设到课程实施从而保障每一个学生多元发展的系统工程。融合教育应该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文化建构中,融入到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中,融入到学校日常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
新融合着力:以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重点,以个别化教育为中心,让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
新融合“两全一双”:一如既往地服务残疾儿童少年,更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实现普特双赢。
华东师范大学邓猛教授指出,残疾是人的存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多元化的特征。与其说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范畴,倒不如说是普通教育的本职工作。融合教育不是为了区分儿童的优劣,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和特点,识别并培养他们区别于他人的智能和兴趣,为他们提供一条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他们去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一个自然的普通班级里约有1/4左右的学生有不同类型与程度的特殊教育需要,忽视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必然是不完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教育是基于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的需要的信念,在具有接纳、归属和社区感文化氛围的邻近学校内的高质量、年龄适合的班级里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接受高效的教育与相关服务的机会。
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不但适合了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们,也适合了普通学校内涵提升精神成长的自我发展需求。因此,融合教育是普通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
新特教人相信,教育就是为了公平;新特教人确信,有质量的教育才是公平。新特教人相信,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人;新教育人确信,特别的孩子应该给以特别的爱,关注特殊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有效实施融合教育的学校才是好的学校。
融合教育是新特教的辽阔星空,每一个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都是天空中的那颗星,每一个新特教人就是“擦星人”!擦星族们不懈努力,一所所学校的特殊儿童少年就成为那闪耀的星星!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或加【守望新教育】编辑陈东强:qdc0828 微信。非常勿扰!加微信时需说明个人尊姓大名、单位和身份。)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标签:教育的形容词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储昌楼:向着理想教育的彼岸扬帆远航——融合教育的新教育行动
融合教育是新特教的辽阔星空,每一个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都是天空中的那颗星,每一个新特教人就是“擦星人”!擦星族们不懈努力…
- 惯子如杀子!当孩子有这10种行为该打就要打家长绝对不能手软
- 经典励志短句小学生 小学生奋斗格言经典短句
- 幼儿教育关于对比形容词建议
- 教育名言- 小马丁路德金
- “名讲堂”东坡文化季即将收官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详解东坡的治国理念
- 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员文章丨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 确保教育整顿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 三醉酒男共骑一辆摩托逆行被撞飞 现场惨不忍睹
- 培训机构校长的八大类型你属于哪一种?
- 诗词楹联进校园传统文化润心田
- 【教育关注】方言:废除学历教育中“职业教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