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教育现代化建设应探寻理性的改革智慧
梳理中国教育的历史脉络,孔孟之乡的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自古以来的教育重地,为中国教育史书写了厚重且富有生命力的篇章。孔子“杏坛讲学”的故事随着滚滚不息的黄河流淌至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仍然指导着教育向前发展。根植灿烂历史文化的山东教育,既有与生俱来的“齐鲁”气质,又呈现出勇于改革、创新求变的灵动气象。
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在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引领下,山东教育如何迈出现代化步伐?如何总结过去,又如何面向未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
《教育家》:邓厅长,当前教育界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观点很多,您是如何定义“教育现代化”的?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一省教育的“主政官”,您对山东教育现代化的现状是如何评价的?
邓云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从来就不是“独善其身”的,而是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教育现代化不是某一种形态。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与社会主体结构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应把教育现代化放在大的时空维度里进行思考。这些维度应包括:
教育现代化既要绘就长远的目标蓝图,也要制定具体的可衡量指标。教育现代化呈现的不是某一种形态,它是一个发展目标,也是一个与社会环境动态调适和交互的发展过程,每个时间节点、每个发展阶段都有新的、更高的对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标准和追求。
去年9月,国家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今年2月,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未来十几年的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绘制了蓝图。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山东教育现代化2035》。
总的来看,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山东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各类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保持全国一流水平,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教师队伍建设富有特色。但是跟世界发达国家及国内教育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不少短板和差距。比如现代学校制度尚需完善,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落实到教学中,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办学活力有待增强,学前教育仍是最薄弱的环节,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距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现代化“ 人”是核心。山东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水平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总目标为引领,抓住教育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这一关键点,促进教育生态的绿色繁茂。不断革新制度体系,提升治理水平,逐渐改变行政管理模式与手段过于简单和机械的特点,建立可协商的运行机制,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多元主体、多中心公共治理转变;变革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和技术手段,从做更好的学习者角度出发,调配资源、调整供给关系,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区,由教授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教育工作是个良心活,要把教育工作做好不容易,不仅需要付出许多汗水和努力,还要耐得住寂寞。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用“如履薄冰”的心态,对教育长存敬畏;也要时刻有“人”的存在,一切改革的出发点都要设身处地考虑教育对象的成长。
当下,改革已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把山东建设成现代化教育强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正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优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办好山东教育。
《教育家》: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更好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邓云锋:山东是国家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换挡期,按照习总对山东省提出的“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要求,我省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大战略布局为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的整体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高的贡献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哪个方面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种支撑力强不强、贡献度高不高,是判断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八大战略的实施,对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增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当前我们工作的着力点,为此,我们重点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 双一流”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推动力。实施“双十”重点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高校和10所高职院校;实施“一流学科建设筑峰计划”,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强化建设,新增3-5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20个左右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达到A类等级,以此支撑和服务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八大战略”布局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建立学科专业、科研教学互动机制,探索建立以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相融合的研教结合、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实施“齐鲁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支持职业院校围绕重大战略开展职业培训,培养适应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是加强源头创新能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持。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前沿领域、战略领域,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加强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启动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创新团队。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计划”,加强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新型智库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创新驱动。
《教育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靠教育,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教育如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为我国文化自信做出新的贡献?
邓云锋:这个问题非常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国教育发展建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上,文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内生动力。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最为紧密。文化需要教育来传承发展,同时教育也孕育和创造着文化。文化和教育的适应性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总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多年来,山东教育充分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方面有着诸多实践。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综合改革,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推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平台建设,一直在追求更好的育人价值的实现,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师资建设。我省将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党政干部、各类教师培训研修之中,开设专题教学,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并对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师开始轮训。
二是课程育人。山东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高校开设必修、选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目前,山东省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全面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
三是校园文化育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生的学习教育、德性养成,全省组织开展了“孝行齐鲁”“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文化育人发生在教育的细微处,使青少年学生自觉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四是研究平台建设。我省正在积极推进世界儒学中心建设,并加强高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优势学科建设,立项建设传统文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启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聚焦宣传教育普及。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开展境外办学,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写过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中描写出自然界姹紫嫣红的春天。但这首诗表达的并不完全是借春日之景抒情,而是一首说理诗。作者笔下还有一个令他向往的春天,那就是儒家思想丰富多彩发展的春天。
泗水之滨是孔子的家乡,孔子在此开坛讲学,弦歌不辍。浸润在这样的环境里,山东教育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直面问题和困难,用敢于改革的勇气,正在创造出齐鲁大地教育事业发展生机勃勃的春天,也为我国文化自信贡献着智慧。
《教育家》:山东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上战略支点。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山东教育如何布局?
邓云锋:山东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上战略支点,也是陆上重要节点,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使命,更是山东着眼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年2月,山东省与教育部签署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使我们可以广借外力整合多方资源,积极主动有序推动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教育对外开放不能简单理解为对外交流和合作办学,其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要放眼全世界,放眼与教育有关的一切事物,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我所用。要有空间上的开放,需要“走出去”,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也需要“请进来”,从全球采集先进的教育要素;要有思路的开放,在明确方位坐标的基础上去寻标对标,主动了解工作的高标准。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要让“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成为我们谋划工作的标准。
高等教育方面,大力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我们开展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项目,搭建对外引才引智新平台,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创业中心。探索建立跨国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培养能够胜任国际组织工作岗位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化人才。
职业教育方面,重点深化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我们积极推进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与国外院校、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水平。同时,联合我省海外投资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境外办学,在服务我省企业对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同时,积极输出职业教育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
基础教育方面,鼓励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支持我省广大中小学按照有关规定自主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培育建设一批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教育是国家间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国家九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讲好儒学故事、山东故事,提升齐鲁文化和山东教育的海外影响力。通过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外人文交流,让中国文化的要素在世界文化的熔炉中散发光芒。
《教育家》:智能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对教育提出了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山东省怎样改革教育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以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
邓云锋:教育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庞大网络中结构最为复杂的开放性系统,难点、痛点、热点、堵点等诸多问题错综交织。教育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有问题导向意识,又要进行全局考量。
教育已进入系统性变革的关键期,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率,调整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供给等,涵盖了方方面面教育所需的策略选择、制度安排、支撑条件、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教育现代化需要综合设计、系统布局,要促进教育内外各要素的协调发展。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从顶层布局,到重点突破,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生态,我们正积极探寻好的、理性的改革智慧。
依法治教,构建寻求多方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推进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山东教育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逐步构建教育硬法、软法刚柔并济的混合模式。我们在教育立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目前立法数量跃居全国首位。如修订《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新颁布《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等 ;今年,我们将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颁布《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这些教育立法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学校安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督导、语言文字等领域,构建了基本完备的地方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全面提高了教育法治化水平。
二是推进放管服改革,构建新型治理关系。我们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大中小学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改革发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深化管办评改革,推进高校职员制改革试点,实行“县管校聘”改革等。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使多方主体能够积极参与教育,为实现共同“育人”提供了保障。
秉持“ 教育+”理念,推动开放多元办学形态的建立。人类社会已进入共通互联的时代,如果人手一部智能终端,只要网络覆盖,信息可以无差别到达每一个人,无论你是身处闹市,还是地处山间。所以,教育更需要全面、系统、多要素地连接,开放应该成为教育的气质,“ 孤岛”割据,显然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教育内部不仅要进行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开放,也要打破“ 孤岛”割据,打通和拓宽与其他各领域之间的交互途径,努力实现教育的无边界化,在广泛的时空里,用充实的内容及新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随时代发展而成长。
山东省秉持“教育+”理念,构建“教育+文化”“教育+产业”“教育+科技”“教育+经济”的开放格局,通过教育与其他领域更广范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交融,让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展现新的作为。
当前山东教育体制机制尚需优化,活力动力仍显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开放推动创新,用开放和创新倒逼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要将创新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上下衔接、相互贯通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常讲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就教育公益性而言,政府加大投入是必需的,但还需要依靠社会力量,从资源上进行扩容补充,需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建设,建立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扩大教育供给。
教育的开放体现在城乡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层次校际之间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上。我们要不断扩大教育系统内部开放共享,构建校校及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城乡一体发展机制、科教及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大中小学有效衔接机制,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将教育对外开放指标列入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坚决转变以升学率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规范校内、校外教育秩序,还教育干净纯粹的环境,促进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 标签:教育家对教育的定义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教育现代化建设应探寻理性的改革智慧
梳理中国教育的历史脉络,孔孟之乡的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自古以来的教育重地,为中国教育史书写了厚重且富有生命力的篇章…
- 2021九大教育关键词被点名
- 每个关心教育的人都该知道的一个词
- 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还没红就把自己锤糊了
- 教师节正能量励志句子感恩所遇教学相长
- 储昌楼:向着理想教育的彼岸扬帆远航——融合教育的新教育行动
- 惯子如杀子!当孩子有这10种行为该打就要打家长绝对不能手软
- 经典励志短句小学生 小学生奋斗格言经典短句
- 幼儿教育关于对比形容词建议
- 教育名言- 小马丁路德金
- “名讲堂”东坡文化季即将收官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详解东坡的治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