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曾经风靡全国的“堂堂清、日日清”,究竟无需再提还是仍有可取?

大替身时代

近日有关于大替身时代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大替身时代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大替身时代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大替身时代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大替身时代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堂堂清、日日清”牵动着每一个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神经,已经成为学校约束教师,教师和家长要求孩子的潜规则。大家似乎都把“堂堂清、日日清”看成了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的一个标准。而实际上,“堂堂清、日日清”有利有弊。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关于“堂堂清、日日清”的不同观点与论证吧。

01

“堂堂清、日日清”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常常以“今日事今日毕”要求孩子的学习。因为缺乏适切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家长对学习科学也缺少必要的认知,所以除了让孩子勤奋,似乎别无他法。

当前,学校教学多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授课者的目标就是追求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通常教的方面完成了,而学的方面却很不理想。

家长经常叮嘱孩子:上课一定认真听讲,当天事情当天做完,不能拖到第二天。家长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做到。

于是,没有学生怀疑“堂堂清、日日清”是有问题的。殊不知,“堂堂清、日日清”是很难做到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做到“堂堂清”是有挑战的。 一方面一节课下来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学会,另一方面即便有学生学会了,也可能只是浅表性、掌握不牢固的知识。课后缺乏必要的练习、巩固,课堂上学会的课后就开始遗忘,再好的课堂教学也做不到仅凭一堂课的教学就能让学生彻底“清”了。

较之“堂堂清”,“日日清”同样是困难的。 一是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当天的作业不容易做到;二是也没有足够时间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巩固。即便有时间,对于学习而言,仅仅靠当天巩固是远远不够的。当天学会的,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也会遗忘许多。否则,为什么教师总会给学生布置重复性的课外练习呢,经常在复习课中反复巩固前面的教学内容呢?

更何况,如果做到了“堂堂清”,为什么还需要“日日清”呢?如果做到了“日日清”,为什么后面还有“周周清”和“月月清”呢?

不可否认,让全部学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有些课是可以做到的。不过,所谓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只是当时达成。把学生暂时达成教学目标称之为“清”,是不妥的。

02

“堂堂清、日日清”与“因材施教”

“堂堂清、日日清”在一些学校被奉为成功经验,吸引了不少学校去观摩学习。其实,无论怎么做,在我看来,“堂堂清、日日清”都算不上创新的教学理念。

学校是为社会提供智慧、输送人才的源头。作为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在人本关怀和教学的技术含量等方面有所建树。

试问:“堂堂清、日日清”以学为本了吗?“堂堂清、日日清”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吗?能给学生增添什么核心素养?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吗?符合什么教育和心理学规律?

在我看来,“堂堂清、日日清”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没有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思维。 在注重学生素养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它的存在是要被质疑的。

首先,“堂堂清、日日清”违背了“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哲学原理。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教学中,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从哲学的角度看,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是“以学定教”。“以学定教”要求教者必须量体裁衣,根据学生能力确定教学能够达到的要求。

提升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在学生这个内因上想办法。教者应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其内因发挥更大作用。学生想学了、会学了,教师再对其进行适当的帮助,就容易有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堂堂清、日日清”违背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

“堂堂清、日日清”忽略了同一个学生也会有情绪变化的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学生能力的不同,消化、理解的时间是有差别的,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这不是因材施教。

再次,“堂堂清、日日清”是违背认知规律的。从不会到会,再从学会到掌握牢固,是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的,绝不是一堂课或一天时间就能够完毕和结束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第一个描述学习曲线的人。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最后,在教学实践中从来没有“堂堂清、日日清”的事实存在。我们都知道,教师在实施新课前都要对旧课进行复习,会学习的学生,每天晚上及之后的时间里,也都会对学过的课程进行复习巩固。

在中小学的各科考试中,能够得到满分的学生是极少数。而这个极少数也并不是因为“堂堂清”就能够得到满分的,他们一定是在课后下了功夫。

一些创造了“堂堂清、日日清”经验的学校,学生之所以取得优异成绩,也不能简单归因到“堂堂清、日日清”的功劳。

03

“堂堂清、日日清”会有副作用吗

做不到的事,违背规律的事,硬着头皮去做,就会产生副作用。

副作用一:“堂堂清、日日清”会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个消极的暗示。

他们认为课堂上学会了,学习就此结束了。其实,学会后面还应该有练习、巩固、应用等。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聪明的学生,课堂学了就懂,但考试则常出现已经学过的知识却不能得分,就是这个原因。

副作用二:“堂堂清、日日清”会给学困生造成压力和打击。

“堂堂清、日日清”的学习周期是45分钟和一天。但能在45分钟或一天里完成学习任务的,仅仅是少数优秀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成为学习的“失败者”。

本来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堂有不懂的是正常的。现在每节课、每天都要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清”的,另一类是不能“清”的。许多学困生在“堂堂清、日日清”中过关失败成家常便饭。遭受打击的次数多了,压力的持续累积,不仅会紧张、焦虑、自卑,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厌学心理。

“堂堂清、日日清”把学会限制在一堂课或一天之内,而学困生可能在稍长一些时间里才能够完成。所以说,在一定的意义上,学困生的许多失败是“堂堂清、日日清”这样的伪命题造成的。

副作用三:“堂堂清、日日清”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与学生是不一样的,有些情况下差异还非常大。同一个学生,其身体和情绪变化也不能忽略。

基础不好的学生,课堂内容当天不能搞懂是正常的。即使基础好的学生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课堂不能搞懂所有学习内容也是正常的。一刀切,让所有学生都做到“堂堂清、日日清”,显然缺乏对学生差异的尊重。

副作用四:学生学习被动,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堂堂清、日日清”是关,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过关。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就难免陷入被动学习,消极应付。学习过程不讲方法,不讲质量,一切为过关。学习以死记硬背、模仿为主,归纳、探究的成分就少了。

被动学习者是被迫学习,被迫的结果就是抗拒。学习没有乐趣可言,就会讨厌学习。对学习的长期抵触和抗拒,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创新需要较多的思考和潜意识的参与。“堂堂清、日日清”的课堂节奏快,学生在课堂来不及深入思考。思考的少了,人的潜意识被调动的就不充分,所以关于学习内容的灵感和创意就少了。长此以往,受损的就是人的创新能力。

副作用五: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清与被清、查与被查是一对矛盾。我们经常看到报道,许多教师面对各种检查会有抱怨。其实,学生面对教师的各种检查也是有抱怨的。

学生堂堂接受检查、天天接受检查,时常会有压力和焦虑产生,怎么可以对造成他们焦虑的老师有亲近感呢?

教育部规定,小学每个学期只能举行一次考试,初中每个学期只能进行两次考试,就是想通过减少对学生的检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有了“考考考”这个法宝,“堂堂清、日日清”就变成另外一个法宝,是一个比考试更频繁的给学生增加压力、逼学生学的行为和手段。

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的学习。给予适切的帮助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但是“堂堂清、日日清”给学生制造的压力过于频繁,学生就会对学习反感,师生关系就会疏远。

04

从“堂堂清、日日清”走向“学改”

“堂堂清、日日清”已是许多学校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也发挥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时代在进步,教育要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堂堂清、日日清”的负面作用。教育不能因为“堂堂清、日日清”的管理简单、在表面上又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得过且过。

许多学生过不了“堂堂清、日日清”这道坎。有教师检查,学生过不去;没有教师检查,学生自己也过不去。学生认为课堂有没搞懂的,当天有题不会做的,都是不正常的,不能接受的。

我曾帮助过一些因为学习压力大而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帮助方法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分析“堂堂清、日日清”的弊端,解除“堂堂清、日日清”的心理束缚。因为“堂堂清、日日清”是学生绝大部分心理问题产生的源头。

我给学生的学习流程很简单,学习就是四件事,即“学习=寻疑+暂存+解疑+巩固”。

寻疑,即发现问题,这是学习的起点。问题不是学习的绊脚石,问题是学习的原料和半成品。

暂存,是学习半成品的集中营,处于寻疑的终结部分,又是解疑和巩固的开始部分。

解疑,分即时解疑和暂存后解疑。暂存后解疑,使解疑的时间、空间、资源空前增加,保证可以轻松完成。

巩固,初级程序有暗示和重复,高级程序是比较、联系、归纳和应用。巩固也分为即时巩固和暂存后巩固。

我把学习的周期定为1-3天,明确规定一天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在3天内完成。把学习周期从45分钟和一天设置为3天,然后运用这一学习流程解决问题大多是没有困难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学习压力减小了,学习任务也可以高质量完成。

我把这样的学习改进称之为“学改”,也就是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科学学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大家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多数教师手里只有鱼而无渔。“学改”就是让教师手里有“渔”,学生手里有“渔”。“学改”才是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张同鉴,单位系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

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对于“堂堂清、日日清”持不同观点,认为其依然有可取之处。

01

对"四清"的再思考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俗称"四清"的策略,曾经风靡大江南北,如今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但我认为,“四清”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当前一些校长、教师在运用、执行"四清"时,沿用固化思维,没有从传统双基时代跳出来、没有考虑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时代新要求,存在、机械僵化照搬、套用现象,导致出现了固化、异化诸多问题。

清的角度窄。仅仅围绕以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应用、掌握的双维目标来设计四清内容,即清的是知识点掌握,对方法、思维、学科素养体现考虑的少之有少。

要求、达标一刀切。新课标考虑学生学习起点不同、目的不同,倡导人人学“有用”的知识,人人掌握“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知识,因材施教,因人施评,选择性异步学习。而有些教师把学生学习当作工厂流水线上产品,不合格可以回炉、直至合格达标。从这个角度讲,整齐划一没必要也有一定难度。

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养成。一些教师本着不能存在问题意识去四清,把孩子训练成”没有问题“作为目标,长此一往,孩子就缺少了问题意识、质疑意识、创新意识,在新的不确定情景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素养就非常欠缺。

单元整合、项目学习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落地,需要实施大概念教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更需要单元整合、项目学习这个载体与平台。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不时一节课就能达成,需要以单元统整与实施。若学校过度以课时为单位来组织、考核四清,岂不是束缚了教师手脚,让教师带着镣铐跳舞?

02

"四清"需要迭代升级与重构

鉴于上述对“伪”四清分析,考虑到基础教育已进入落实核心素养新时代,个人认为四清也需要优化完善、迭代升级、重定定位建构。

若从优化完善视角看,一是赞成张先生主张问题可暂时贮存、以三日清为小周期新观点。

学生当天搞不懂问题,可以滚动到第二天,第二天搞不懂还可以继续滚动到第三天,只要第三天能想办法、多途径解决即可。学生刚开始学的时候不懂,过了一晚上,有的突然顿悟;学生刚开始学的时候不会,待学到后面知识时,再看前面不会题,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种不追求日日清,设有问题缓冲、待存期方法,定能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消极厌学情绪,让学生投入到后续学习中。今日学不会,不等于明日学不会;当时学不会,慢半拍能学会;后面能学会,有助于学习前面不会的。

二是建议以周学习目标统领日清、周清。

目标是学习进程导航仪、指南针,过去教师多考虑并告知学生一节节课的课时学习目标,师生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整体观、系统观,于是又提出单元整体建构,系统设计单元目标,实践过程中发现单元目标实施与达成周期过长,不便于阶段性把控与检测,为此,接纳相关学者建议,提出设置周学习目标统领日周清设想。

周一提前告知并分发周学习目标报告单,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框架图、达标检测题,称出标。周一至周五依周学习流程图制定、实施、完成课时学习目标,称达标。星期天可利用周目标报告单达标题校标,并画出周与周所学知识之间结构图。

若从重构视角,我的思考是在反馈评价链条构建上可探索堂理、日思、周问、月用新视角。

堂堂整理。建议课堂上留写学习整理卡时间。整理卡可分三大部分:一是知识点、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即解决问题及方法用工具系统梳理;二是课堂上疑存有待解决问题 ,学后自己又提出新的问题是什么?三是围绕所学内容创编一至两道有代表性习题。

这样做的好处: 说出来再写出来是二次提升;创编题比做题更有价值;知道困惑问题、发现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日日反思。引导学生暮省、反思。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解决问题时我积累了什么经验?遇到什么困难,我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让学生养从知识系统、认知策略、元认知识策略三维视角去暮省、反思,促使学习力提升。

周周新问。在本周所学基础上,你又产生什么新问题,你能有你所学解决什么生活中问题?让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发生。

月月有"成果"一一学习成果汇报单。

一个“学习成果单”就像是一篇反思总结应用创新文章,是学习效果可视化的“产品”。教材上的任何一章、任何一节都可以作为成果的主题。可以是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是个人观点陈述,还可以是应用之后的新见解与创造,当然也可以是动手制作“产品”。

用“堂堂整理、日日反思、周周新问、月月有成果”来代替传统四清。

——作者王红顺,系中国教师报特聘专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