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2016陈智林做客《文化名人访》_中国经济网

2016陈智林做客《文化名人访》_中国经济网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您现在收看到的是特别节目——代表委员谈文化。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公民素质,强化全社会人文素养的基石。“普及艺术教育、提升公众艺术修养”一直是全国代表热议的话题。今天我们请到了,全国代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先生和我们一起探讨“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问题,陈院长您好,和我们观众打个招呼。

  陈智林:这次我没有准备什么议案,但是我有两个建议。第一,职业教育提倡双师型教师,建议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环节里提供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对双师父型教师的双师型,现在职业教育提倡双师型教师,既然要树立这么一批队伍,首先要对人才进行保护,进行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第二,去年国务院52号文件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怎么进校园,希望在政策落实环节里给予政府保障环境,学院和艺术院校形成资源保障,我建议在这方面,具体落实新转型时期上该要有的激励机制的形成。

  主持人:刚刚您说到去年7月份国家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也就是52号文件。对于这个文件当中有非常多支持戏曲发展的政策,您怎么解读。

  陈智林:政策21条我觉得非常吸引人,而且每条非常具体具像,但是怎么落实,我觉得需要一条一条巨细,和各个环节部门进行对接。最近四川省根据52号文件出台的四川的扶持力度和政策配套设施,希望执行过程中,中央精神和地方文件应该切实落实到真正具体的办事机构上。

  主持人:刚刚提到政策非常好,关键还要看怎么落实。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而且曾经获得梅花奖和二度梅奖,另外您表演许多的戏剧角色,包括《秀才孟登科》、《越王勾践》都是脍炙人口,而且观众朋友非常喜欢。作为川剧传承人,您认为现在川剧发展情况怎么样?

  陈智林:从去年52号文件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政策的出台,还有现在公共文化设施政策出台,我觉得如同禾苗久旱逢甘霖,原来是寻找土壤,现在实际上是把土壤给了戏剧。现在只要能够完完全全认认真真政策执行的方向落实在人的身上,落实在事上面,我就觉得发展是指日可待。

  我理解的川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川剧就是用四川人的幽默,四川人的风趣讲四川的故事,向全世界推广的平台,这个平台如何进行自己强效有力的完整完善,去年文件的出台,会给现在困惑中的川剧发展,艺术发展提供和指明一条奋进的道路和光辉的前程。

  主持人:就像您刚刚说我国很多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川剧,京剧也是一样,把传统文化精髓的东西,忠肝义胆礼义廉耻用故事方式讲出来,现在进剧场看川剧的年轻人多吗?学生多吗?

  陈智林:2003年走进清华北大,然后回到南开,进行戏剧进校园的推广,很多大学生看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没有想到自己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那么吸引他们,那么让他们着迷。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是很重要的,很多环节里输在不自信里。很多导向上来讲,包括在国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特别是1989年在匈牙利,当时他们的文化部长在座谈会的时候说,我们看到了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最现代化的艺术。当时我觉得很迷茫,他们或许是客套话,通过大使馆文化参赞解释说确实是这样。从1929年梅兰芳把京剧带到美国,在几大洲巡演之后西方对中国文化有了深思的模式,他们心目中的东方文化的神奇,在戏曲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答案,所以世界形成了以梅兰芳(中国)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三大艺术表演体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根红苗正,怎么进行推广和扶持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陈智林:第一,自信不够。第二,培育自信的基因不够。鼓励激励他们奋进的状态不够。我以前在剧院做院长的时候给我们员工说了一句话,现在文化战场里虽然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是你们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很多中国是通过寓教于乐找到文化自信,比如忠肝义胆、礼义廉耻等都是通过看故事了解故事,通过接触故事让他们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是我们道德底线,什么是我们不耻的东西。

  陈智林:现在也不迟。以前在这方面,以前我开玩笑说,中国定的高雅艺术,包括芭蕾舞等,文化百花争艳我们不能排斥,不能因为他们高雅我们就不高雅,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都高雅,是经过5000年历史检验的文化,文化是非常强大。民族文化的自信上升到对文化的培育,去年开始中央几个有力文件论证了这一点,精神归宿、文化归宿、情感归宿,应该有自信。

  主持人: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艺术教育,其实由来已久,之前有约教、施教,普及率低原因在什么地方?

  陈智林:转型过程中,中国文化实际上有一个持续的延伸,从样板戏的十年,到1979年传统戏剧的开进,再到其他文化形势,文化载体的流入中国。在这方面,文化是百花园,一个平台上人的宣传空间,就不一定选择你所谓曾经让所有人痴迷的地方戏剧,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来讲,政府的导向和我们对文化坚守的推广调整力度和方向。中国老百姓用引导的方向确定他们的喜好。我刚才谈了那么多年忠肝义胆礼义廉耻等,通过故事进行文化理解、道德理解、知识理解。在光怪陆离的环境里选择多了,说教东西不一定感兴趣,但是说教东西该有,引领人的意志宣传和指导。

  主持人: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政策支持固然是最好,当然还是需要我们自己真正喜欢,才能把文化传承下去。一年一度艺考刚刚过去,今年艺考生千军万马,非常火热,非常火爆,现在的考生很多是临阵磨枪,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为了更低分数上大学,高二高三的时候上一个艺术专业,您对这个事怎么看?

  陈智林:对艺术热爱是好事,从事这个专业,你要检验自己是否有真正艺术专业的实力。艺术专业有很多内容是考验悟性的,其实学的成份和悟的成份占的比例某种程度上来讲反差比较大,其他很多专业通过勤奋和自己的努力可以形成自己的专家型,艺术方面如果没有真正的悟性和天分很难走出去。很多人看到舞台上的光鲜,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台下有多少为了光鲜垫底的环境,真正走出去的不多,选择这个专业,首先要对自己的自身状态做一个调整。

  我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别的地方,包括在国外很多地方,培养兴趣是从小培养。包括戏曲专业,包括很多文艺专业都是用功专业,像杂技、戏曲、舞蹈,如果年龄大了,在中学以后突然对艺术感兴趣进行的转型,其实在发展过程里选择短时期进入这个领域,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陈智林:我是学得比较晚。我是初中毕业后开始学戏曲的,但是进学校受的苦是非常人受的苦,虽然到今天觉得无怨无悔,但是在过程中也有很多反复。

  主持人:随着艺考升温,各个大学开设各种各样的艺术专业,随之而来的问题,每年艺考生毕业越来越多,可是就业岗位只有那么一点,所以导致很多人无法就业。另外现在艺考生就业面临方向的抉择问题,可能没有对口的专业,所以就业更加的困难,您怎么看?

  陈智林:我觉得学习艺术不仅是对从事艺术本身,我觉得艺术某种程度上是提升人内涵的平台。选择学艺术更多的是在学艺术过程里学会与人沟通,学会理解,学会表述,学会表达。艺术学生出去以后与人交流沟通,以及表达的方式,与非艺术的学生的表达方式相比,在某种方面有一些优越性。自己在艺术上走不出来的人,就选择在艺术环境里培养气质,尽快调整自己的岗位,尽快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径,这是就业领域里良好的选择。

  主持人:大部分人靠艺术修身养性,小部分人就像你提出的建议一样,需要成为教师为中国文化传承做贡献。像从艺术院校出来的人,是不是最好有一部分走入教师岗位。

  陈智林:我刚才提了双师型教师,双师型人才,很多艺术家他们的本事本领是在领悟以后的传递,传递的舞台既有大的舞台,同时也有讲台,讲台也是一种舞台。这种转型能够把自己转型到双师,通过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到最后形成所述,进行表达,某种程度上也是需要的。自己悟性好,自己有状态,自己有感觉的艺术学生们转型到教师队伍也是非常好的选择。现在人才转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自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判定,自己对自己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某种程度上来讲,小的舞台和大的舞台,同样都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有一些艺术学院真正好的有悟性的学生,如果在舞台上达不到本事的展现,在学生身上也可以找到他们曾经的梦,学生也是延续他们的平台。

  陈智林:我觉得这是更大的贡献,很多把教师比喻是蜡烛,要做蜡烛,做好蜡烛,要真正照亮的蜡烛,首先自身的质地要非常好。

  主持人:现在很多家长注重青少年艺术培养,从小上各种各样的艺术兴趣班,现在外面有很多少儿兴趣班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希望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小明星小童星,对这件事情您怎么看?

  陈智林:有的事情更多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培养过程中家长的导向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孩子意愿也占了培养因素中很重的比例。有的孩子在培养过程中真正出来了,但是有的是非常抵触,没有兴趣,你增加思想负担对孩子培养并不一定是好事。学艺术,学音乐,对开发人的智商、情商、智力,以及识别实事认识的能力有帮助,这是真的。所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的过程里,用艺术切入是很好的捷径。

  主持人:让孩子们喜欢传统艺术才能传承和发展。现在很多小朋友由于文化发展的原因,大家更加偏向喜欢西方的一些东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并不多,不了解所以无法喜欢,您有什么建议让孩子走进传统艺术,让他们喜欢上传统艺术。

  陈智林:这是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就像52号文件谈的让大中小学生最好一年进一次剧场,现在剧本进了课堂,以前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剧场,学生不知道有这样的文化存在,包括很多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是空白的。我们真正继承发扬传承,一定要在很多环节里,要让教师引领和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对于学校队伍来讲,一个学校要有一个艺术教育指导教师。

  很多国外国家,对传统戏剧的保护是给学生一年一年排下来的,一年级了解什么文化,二年级了解什么文化,三年级了解什么文化。我们经常到国外交流,我们接触了很多孩子,有6岁-15岁的孩子,他们很会看戏,很懂看戏,知道什么样的时候静下来,什么时候和舞台进行同时的欢呼,什么时候给演员某种程度上打气,什么时候能够跟演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方面有非常严格的引导。

  陈智林:现在谈到52号文件,从大中小里把传统文化变成朴实教育里结构的调整。如果学生了解了,包括以前很多人说中国戏曲什么不好看,什么老化了,什么跟时代不合拍了,但是你问到10个人9个人都会看。那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好的文化载体为什么可以这样说?证明我们在导向上出了问题。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讲,去年一系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的出台,这是好雨知时节。

  陈智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戏曲都是时尚,是通过时尚走到今天,不是通过衰竭走到今天。比如诗词歌赋,12世纪中国戏曲完整形成,到元曲清朝喜剧鼎盛时期,以及一系列今天转换的戏曲其实都是最时尚,现在很多曲牌是以前最时尚的词牌。

  我对传统的理解,我们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我们用昨天的传统对今天的文化进行一种延续,进行一种拓展,进行一种和时代气息和脉络相接对应时产生的文化载体,这是当今文化的责任。

  主持人:您觉得当遭遇西方入侵文化也好,流行文化也好,快餐文化。您觉得应该改变、迎合还是坚守?

  陈智林:这是果戈里曾经自己创作戏剧时谈的概念,我们是适应,是降低我们的标准适应,还是我们引领。包括我们对国外的文化,就像我们到国外演出一样,国外跟我们一样追他们的文化载体的形态和状态完全一样,某种方面来讲这是阶段性,我相信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只要你对它进行亲密的沟通,互相之间情感的接触,你会感觉这种文化的强大和这种文化的自信,你也要投入自己该有的情感。

  主持人:刚刚反复提到国外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反馈,您也有很多文化演出经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比较不错,也是比较喜欢。在您看来国外教育和中国教育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陈智林:国外很多艺术教育是兴趣教育,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职业选择。我刚才谈了职业选择,我们很多时候是为生存选择职业,但是很多国外艺术家一定是以兴趣选择职业,有兴趣的投入和为生存投入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在有的环境里,提供生存的平台,实践的平台,是不一样的。就像很多人搞科研一样,他的平台,搭建的平台,培育的平台。中国体制下培养的艺术家,院校培养已经是非常好的,它和国外不一样,国外没这么好的条件,但是为什么国外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的情况下,艺术家出来以后的推广,阶段性人才方略不一样,所有形成的概念不一样。现在传媒环境形成后,所以影视明星那么快的进入所有人的视野,进入所有人的视线。戏剧演员在好,在舞台演出最多一千观众。所以,选择角度不一样,平台不一样,推广力度不一样,最后形成的差异。

  主持人:现在我们戏曲也好,传统文化也好,是不是缺少一些名家大家,所以他们的带头作用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也是缺失了一些。

  我们刚刚说到孩子们上兴趣班,兴趣班大量的催生,您认为这些文化培训机构对传统文化推广来说,有正面的作用吗?

  陈智林:肯定有正面的作用。第一,让他了解、熟悉、知晓传统文化的培育,像少年宫搞的书画培训,京剧昆曲培训,以及戏曲培训,这些孩子成长起来以后,他们对曾经断代的戏曲不陌生,他知道从哪一个角度欣赏。就像交响乐进入中国时,很多人报交响乐赏析班,芭蕾舞的赏析班。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那时候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赏析班,和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沟通的教育平台。

  陈智林:只要政府把它当回事,在中国环境里还是非常依赖于我们生存的国家,依赖于那么多年我们非常认可的政党。我觉得正能量的环境需要正能量的引导,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真正能够坚定不移,按照我们去年设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向目标来进行我们自己的文化推广,中国文化肯定会重新走回自己该有的荣誉荣耀位置。

  陈智林:艺术职业学院创新方面来讲,以前我们是两个中专,四川省舞蹈学校和四川省川剧学校合并,在2005年形成的四川职业艺术学院。我们学院是四川很多艺术作品的孵化园,包括春节看到的《俏花旦》、《四度春秋》、《漫漫长路》等很多川剧优秀作品都是学院孵化出来的。孵化出来以后,社会需求比较大了以后,学生毕业了以后,就把这些作品带到社会,带出了国门。所以,这些方面来讲,从艺术学院本身来讲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掷地有声的走,但是如何和学生的发展做直接的对接。现在职业教育提出了产学研,教学实践如何进行分布,这是一种传承,怎么样进行一种完善,这方面我们有意识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这也是战略的调整,学生的实训,学生的教学实践,尽量多给他们提供平台。

  实践就像中医的临床实践一样,如果没有临床实践,毕业以后不可能专业。以前我是用人单位出来,我是剧院出来管理的团长,到学院以后变成育人单位,我知道用人单位用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尽量缩短运营单位和用人单位的矛盾,在教学方面做了实训方面的对接。包括美术设计、音乐系的学生,都让他们在步入学校之前,他们能够独立为社会服务,跟专业演员进行专业上的对接,这方面也非常好。

  我去年带团到北京演出,这也是我们去年在全省首届四川艺术节的优秀作品,我利用川剧本台的环境,师生同台,加入杂技以及20个舞蹈,把戏曲元素进行创新,形成新的戏剧业态,大家非常的认可。学院资源和学院教育,要让学生对自己专业产生兴趣,在专业兴趣同时让他们增加认可,增加舞台的自信,以及文化的自信。

  陈智林:非常好,正因为投石问路找到一点感觉,所以我们今年在教学目标上放大,更多把实训做好。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本领上升,学到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服务社会,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操守。

  陈智林:职业教育和普教不一样,他已经选择好自己一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锁定后进行的一种教育。

  主持人:2015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于艺术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我相信四川职业艺术学院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比如说之前说的进社区表演之类的,您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陈智林:终极目的是2020年上升文化服务层面的业态。在这方面来讲,在学院发展的过程里,因为职业学院,特别是行业职业学院服务于当地文化,服务于当地经济,在服务当地文化,服务当地经济的情况。学院组织四川青年艺术团,组织将来学院师生不仅是教学,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平台直接服务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高质量的,一直循环新鲜血液的艺术学院的真正艺术作品,在需求的空间里弥散和传播。

  主持人:感谢陈代表,谢谢您在艺术领域,特别是川剧传承和教育上做出的贡献,也希望您这次的建议能够在中得到更加明确的方向。更多资讯还请关注中国经济网,谢谢陈代表,谢谢各位收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名人对文化的定义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