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中国IT“再造汉语运动”涌现171个新词

中国IT“再造汉语运动”涌现171个新词

  2007年8月21日,中国教育部在北京首次公布了171条来自2006年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汉语新词。

  与浩瀚如海的汉语词汇库来说,这171个新词并不算什么。然而高达20%从IT领域涌现出来的词汇却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以互联网为代表的IT力量正在冲击中国传统汉语,一场中国IT的“再造汉语运动”正在逼近每个人的生活。

  威客:在网络时代,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智慧和创意)在互联网上帮助别人,而获得报酬的人就是威客

  IT对中国现代汉语的最大冲击是改变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在这点上跟80多年前那场“白话文运动”有着出奇的一致。以互联网、电脑和手机为代表的IT新事物积极渗透中国人生活的同时,改变了许多在语言方面的东西,尤其是新生词汇的创造,IT科技可谓80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股力量。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认为,网络为代表的IT科技正在让中国语言文字观念正发生重大变化,而IT科技之所以具有前80年都从未具备的力量,是因为IT科技本身与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密切,已经潜移默化影响到中国人的语言观念。

  在教育部的调查中,发现IT科技方面的用字其实跟传统汉语词汇相当接近,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全部的新造词汇。比如说IT科技用字的前3500字中有3131个字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相同,前7000字当中有6141字与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相同。

  在上世纪初的那场“白话文运动”中,新文化旗手胡适曾经说过:在众多‘德先生’、‘赛先生’等舶来词汇的背后,是西方先进文化正在冲击着这个古老的国度。”的确如此,“同志”、“科学”、“人民”这些今天被高度使用的汉语词汇都是那个时期从国外引入中国。

  这种情形与今天的这场IT科技引发的“再造汉语运动”何其相似。在IT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新生词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其中有音译外来词汇,比如“英特尔”、“戴尔”,也有从技术产品衍生出来的新生词汇,比如“处理器”、“超频”。

  西南大学文学院负责从事语言研究的王老师对IT科技带来的语言冲击很有自己的感受。他赞同将IT科技对中国人语言表达的影响与五四运动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人传统语言的影响相提并论。

  “都是很深入的影响,只不是一个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另一个是技术形态方面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更看好IT科技对中国人语言的影响,相信影响速度会更快,影响范围会更广。”

  王老师专门举了例子。在五四时期,“科学”这个词汇进入中国之后,最早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人士,普通民众是在此后数十年内才逐渐了解到这个词汇的意义。而如今则不同,比如“超频”这个词汇,由于很多家庭都拥有了个人电脑,这就使得许多普通人都能够迅速了解到“超频”这个新生词汇的真实意思,甚至进一步延伸到“发挥一个人更多才能”的这个意义上。这就是IT科技拥有的优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IT科技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是当年“白话文运动”所无法比拟的。

  IT科技的这场“再造汉语运动”看似是新生事物,但是当我们回过头去,会发现早在20年前,这场运动的雏形就已经随着IT科技的发展在中国萌芽了。

  第一个由IT科技贡献出来,并产生最大影响的汉语新词汇是什么?估计没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个问题。答案也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个词汇就是“电脑”。

  当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电脑”这个词汇,并建议替代那个时候更多带有科学学术性质的“计算机”词汇。但是那个时候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计算机的确主要是运用在科算上面,而且中国人根本无法理解“电脑”这个词汇。有人还专门撰文进行激烈反驳:“电脑?相对于人脑来说,难道是带电的脑袋?”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反驳的确也很在理,人们习惯了“电厂”、“电车”、“电视”,却很难把“电”和“脑”联系在一起。

  直到80年代末,国内很多企业在开发电脑产品时依然把部门名称叫做“计算机产品开发部”或者“微型计算机事业部”。最典型的莫过于联想公司,杨元庆当时就是联想事业部总经理。

  直到90年代初期,多媒体电脑开始出现,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人们意识到电脑不仅仅是进行科学计算的工具,才开始逐渐接受“电脑”这个词汇。在1997年,“电脑”这个词汇首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意味着这个词汇终于得到官方承认。这之后,“电脑”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词汇。

  另一个具有同样曲折故事的词汇是一个动词,那就是在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出现而涌现出来的“上网”一词。

  其实在中国人的汉语字库中,这样形式的动词并不少见,“上班”、“上路”、“上台”、“上菜”比比皆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90年代末的中国人难以理解这个要上的“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那个时候互联网并不普及,网民也更多只是局限在一些大城市。何况汉语中“自投罗网”、“法网恢恢”这种词汇多得是,“上网”在许多中国人听起来非常别扭,总觉得是一个贬义词。

  这个词汇同样是由于网络本身的普及得到了自我拯救。2001年之后,当中国网民不断朝着新目标挺进的时候,“走,上网去”这样的话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人口中。基本上到了2004年之后,“上网”跟“吃饭”、“睡觉”这样的汉语词汇没有两样了,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连续三年(2004年~2006年)的中国社会十大流行词汇评选中,IT科技类词汇占到了21个,超过了70%的比例。而其中网络化词汇则有13个之多。

  这场“再造汉语运动”在目前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那就是网络化语言成为主角。而这跟互联网在整个IT科技中的重要地位也是相符合的。

  网络化语言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人们在网上的点对点交流中,比如利用聊天工具聊天,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就经常用一些简化字,甚至符号来表达意思。第二方面则是论坛、博客上面,为了吸引眼球,人们也经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词汇。

  在教育部的统计调查报告中,在汉语用字上,聊天工具用的字和论坛用的字不一样同样存在很大差异。这说明网民关心的话题不一样,讨论的内容也不一样,用的词也不一样。

  网络语言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有时候一年时间就能让某些词汇彻底消失,让某些词汇跃上历史舞台。这也使得IT科技催生的汉语都保持了新鲜的特点,能够最为迅速地反映社会热点和人们喜好。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张宏老师说了自己的经历:1999年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大家上网都是形容为“冲浪”,从字面上理解是互联网如同海洋一般浩瀚,大家在上面就如同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但结合实际情况则是,当时上网都是拨号,资费不菲。所以大家都希望以上网的速度能如冲浪那边迅速,尽可能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以便节约网费。

  2002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冲浪”已经变成“泡网”了。因为资费下降了,网上的娱乐也多了,可以成天泡在上面聊天、打牌、看电影。

  再往后面,尤其2005年之后,“泡网”又变成了“挂网”,人都可以不用在电脑前面,直接开着网络挂在上面。因为这个时候包月了,挂多长时间都无所谓。而很多新的网络应用都需要一直在线,比如BT下载、网络游戏等等。

  从这三个词汇的变化,就可以看出IT科技催生的词汇始终反映着最新最快的东西,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汉语已经走过了200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而当IT科技掀起的“再造汉语运动”日益影响汉语发展,让这门古老语言更加充满魅力的时候,整个IT科技本身也越来越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我们这个世界的面貌,让它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迷人。

  更加简炼(2 比例:11%)失去原有底蕴(2 比例:11%)适应更多应用环境(6 比例:33%)字形、字义出现创新(8 比例:44%)

  是否得到大多数人承认(比例:53%)是否保持中文词汇特点(比例:41%)是否得到官方承认(比例:5%)

  交流更加便捷(比例:39%)扩展了相关IT知识(比例:61%)提升了工作效率(0 比例: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文动词搭配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