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闲其实是中国文人骨子里的一种独特文化
我们管有钱的人叫“富贵闲人”,形容一个人悠然自在就是“气定神闲”。夸一个大家闺秀,就是“温柔闲雅”;赞一个世外高人,那就叫“野鹤闲云”。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鼓励人们过度地操劳。毕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做一个标准的中国人,就应当是处变不惊,安步当车,不疾不徐。休管那闲言闲语,抛却那闲愁万种,只做个安闲自在的人。
所以浪迹天涯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仰望头顶云卷云舒,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所以夏日小憩时,嗅一下荷风清香,听一听竹露滴响,就是最美的境界。
一个现代人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深山去当花农。种出菊花如果不知道拿到城里换钱,别人一准儿会骂他是傻子。甚至怀疑他脑子有病,替他的父母感到惋惜。可他要是他晋代名人陶渊明,大家就觉得他是“世外神仙”了。
为什么古人这么喜欢“闲”,这么看重“闲”的气质呢?因为一个人只有在“闲”下来的时候,才会去冷静“思考”。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以及我究竟是蝴蝶变的人,还是人变的蝴蝶;我又由何而来,又向何而去呢?
每日都在埋头工作时,你根本无暇去思考人生道路中的对与错。只有当你时刻都保持一种“闲心”,让自己经常静下来思考,你才会发现世间的真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迷惘。
中国古人做事的时候,总是慢悠悠的,十分重视繁复的礼仪。喝茶有喝茶的讲究,吃酒有吃酒的门道。就连向人行礼也分了很多种,什么长揖礼、抱拳礼、跪拜礼等等。
现代人不能理解,觉得这不是“闲得慌吗”!这回您可说错了!只有这么“闲”才不会“慌”。中国人就是要这么闲,因为只有这么闲,做事时才会一边做,一边思考:我今儿这事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呢?
要不是有这样“闲散”的心态,难道每一次下决心、拿主意的时候,我都直接拍扳,等到过后再来摸后脑勺吗?嘿嘿,我才不干呢!
“闲”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着智慧。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胸有成竹的时候,才会表现得淡定自如,气定神闲。若是不能表现出这种“闲”,就会让人觉得浮躁,没有城府,看上去就不太聪明了。
所以说闲着的时候多好啊!突然无聊了,捧一本书出来慢慢地读。先不管你读不读得进去,只要能让人觉得你很闲,你就赢了。
中国古代的休闲文化十分丰富。古人闲下来时,会烹茶、煮酒、斗鸡、荡秋千、蹴鞠、郊游。也可以绘画、调琴、对弈、写字、猜谜。上古的中国人,通过休闲活动,结识相知相爱的异性。中古的诗人们在这种休闲活动中灵感迸发,留下传世的作品。
,草书的创始人张旭就是某一天闲极无聊,逛街的时候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得到了灵感,发明了狂草书法。宋代画家张择瑞,也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俯瞰街景,才画出了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
而中国的火药,最初也是因为一帮游山玩水的道士,在高山深涧之中炼丹求长生时发明出来的。假如他们每天只管闭门造车,从不在外闲晃,哪里还有机会出这样的成绩呢?
但是,赚钱的机会,却并非日日都有。万一哪天闲了下来了,大家就可以学着古代,去做一些“闲事”。读闲书,逛逛街,或者去一下游乐场,和小孩子一样放松一下。
据说,爱因斯坦过去在实验室工作,当遇到难题时,他会选择随便往哪里一倒,然后通过小睡一会儿来放松。当他起来的时候,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只是现代社会治安不一定强过古代,在外面睡觉,可一定要注意财产和人身安全。
中国古代提倡“闲”,绝不是让大家日日闲,时时闲。古人讲究的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为什么要偷,又为什么只是偷半日呢?
因为勤奋的中国人,平时一定是很忙的。忙正事,先把正事忙完了,再挤出一点时间去进行休闲活动,这就叫做“偷闲”。之所以只能“偷半日闲”,而不是一日,那是因为时间一长,就会耽误正事。
中国这个“闲”文化中的一大讲究,就是要分清主次。“闲”一定是在“忙”之后的,假如你一直都没有忙过,那你那个就不是闲,而是懒了。
闲下来可怕吗?很可怕。许多现代的小年轻人,闲得无聊时,会上超市“捏方便面”,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坏事。这种坏事虽小,但也不可为。
闲下来可怕吗?也不可怕。但是你得先懂得中国“闲文化”的一些讲究。先确定你的确是“闲”而不是“懒”。把应该做的,必须做的,迫在眉睫的事先“忙”完,你再独自去“闲”。
,建议首选看“闲书”,其次是旅游。要是都不喜欢,你打游戏,与人交谈,说点无用的事,其实也无伤大雅。
人生富贵,不过百年。死后不过三尺地,再加上黄土一抔。你来过,你活过,你也奋斗过。得之你幸,不得你命,如此而已!
忙的时候你要“心闲”,学会静下来思考。闲的时候你可以“身闲”,想睡大觉就睡大觉,潇洒过一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我就是一种文化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