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群:入伏“伏”字有玄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伏字为会意,本义为司。清人段玉裁诠释曰:司即伺,有服事之义,从人从犬 ,人效犬之匍伏也。伏天,一岁至热之季,若要安度须静伏,故藉此字为暑溽标志。
伏日养生无他,唯以热制热也。倘以凉而度夏,必获殃也,正所谓,快心快事必为殃。敢不谨遵而奉行焉。
在中国农历的历日里,添加进一个独一无二的天热“警示”符号,这就是与天气温度毫不相干的一个字,不说大家也知道,即伏字。
伏,这个字在金文中已出现,传说中的“三皇”,伏羲、神农、燧人就已在名字上使用了这个字,可见此字之久远。
伏是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本义为司,段玉裁解释说,司即伺,有服事之义。从人从犬是犬司(服事)人,为人看守门户见人来而吠之。那么怎么“伏”又和天热扯上了关系呢?
伏是个很形象的字,一个人和一只狗,意思是人像犬那样匍伏着,说白了就是趴在那里。躺坐倚跪都是古人日常的姿式,唯狗最常见的姿式是趴在地上,似乎这个趴是从狗那里得来的启示,于是弄个“人+狗”=伏。
夏季是一年气温最高的季节,但更有“夏中夏”的伏天,古代五行学家将季节的春、夏、秋、冬分别配之以木、火、金、水。木生火而火克金,因为火(夏)相克金(秋),所以秋天就迟迟不敢出来,就要潜伏,夏热肆虐的这些天,于是叫作了“伏”。
从人养生角度说,夏季伏日是很危险的季节,尤其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忌讳酷暑去大汗淋漓的锻练,此时宜“伏”,即伏在那不动,也就是说像夏天的犬伏在那不动最好。如此说来,这个“伏”字古人用得形象贴切且不动声色。
三伏包括头伏,也叫首伏、初伏;还有二伏,也叫中伏;最后是三伏,亦称末伏。每一伏为10天,也就是说三伏共30天。然而,在三伏中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双中伏”,如此三伏成为四伏,即40天。为什么古人称夏天为长夏,也应在了这里。
那么伏天天数几年一次变化呢?中伏10天的年份多,还是双中伏20天的年份多?仅看2011年~2016年,中伏10天的有两年,其他四年为20天,可见“双中伏”的年份多一些。
本来每天的日升日落循环往复,华夏先祖不仅给每天加上了12时辰的刻度,而且都用天干地支给每天标注上名称,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将几万颗卫星组成一个天网,很像我们的天干地支。
我们祖先早就把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直至每一个时辰,都用天干地支组成了编字排列,于是也形成了年月日时的“天网”,故而也派生出来人生的“八字”预测系统。
伏日从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作为入伏之日,天干为十个字,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个字轮一次是十天,以庚日离夏至节气的远近来决定增加不增加中伏。因为伏是在“两暑”之间,同时必须有一伏在秋后,说白了,双中伏是人为将“热天警示”拉长至立秋,因为秋之初依然热依旧。
三伏在周朝时还没有,《史记秦本纪》载,六月三伏之节始于秦德公,距今两千六七百年了。三伏在历日中出现,是华夏民族的智慧,同样是我们今天的骄傲。
- 标签:许慎与说文解字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