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中国古文字最初的主要功能、真实意涵《说文解字》与古代宗教祭祀与神灵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祭祀、迷信信仰,在古人的意识形态和思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对于祖先的崇拜、神灵的崇拜、上天的崇拜,也反映在了文字当中。
8月22日下午,青衿书苑“周末读经典”系列讲座“经部:《说文解字》导读”第三讲——“《说文解字》与古代宗教祭祀与神灵信仰”,在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形式举办。
讲座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永秉通过展示和介绍祭祀器物上的文字、符号、图形、图腾等,带领小读者们走进古人生活意识形态中的种种细节和蛛丝马迹,让小读者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古文字最初的主要功能、真实意涵,以及与宗教祭祀和迷信之间的关联。
郭永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及论文集共四部:《帝系新研》、《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续编》;《金石有声——文字与文献断想》。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2010年度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2011年度入选复旦大学首批“卓学计划”;2015年度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
《左传》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两件。一,是祭祀;二,是通过征战拓展领地,或者与敌国进行斗争。这句话里,“祀”放在“戎”之前,可见祭祀在古人观念中的重要地位。
祭祀的“祀”字,还与古人的时间观念有关。《尔雅释天》中记载,上古时代各个朝代对于“一年”的称呼是不同的。商代的时间观念,与“祀”有关。
殷商王室用五种祭祀方式,轮番且周而复始地祭祀祖先。这样循环一周,需要三十六旬或三十七旬,大致就是三百六十天左右。这就是商的“一年”。所以为什么《尔雅》里讲“商曰祀”,因为商的“一年”,就是祭祀轮番一次的时间。
册、典,是记载经验及历史事件的文献。这是商代已有典册的最重要文献证据。当时的一些典册,就是用毛笔书写的。
在传说中,毛笔是秦代发明的,但其实毛笔的发明比传说中要早。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先秦时代的遗物,都有用毛笔书写的痕迹。许多与祭祀有关的遗物上,也会有毛笔蘸墨或蘸朱砂书写的文字。
去看商周时代的文字就会知道,中国古代最早的书写,并不是用刀刻在甲骨上,其实最早的书写就是用毛笔。毛笔、竹木简册在殷周时代的存在都有其古文字学证据。
中国最早的文字发明,与宗教祭祀有密切的关联。这些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往往与宗教祭祀的功能相关。
上图中的扁壶出土自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陶寺遗址时代约为公元前20世纪,已属传世文献夏代纪年范围。这个残破的扁壶在重新拼合后,能够看到两个朱书文字。
中国的陶瓷遗址出土了很多类似这样的陶器,它们都是用于祭祀的。而用朱砂绘就或书写的文字、图形,一般都与宗教祭祀相关联。
二里头文化遗址上一些陶器的符号,是用刀刻的,比较简单,像几何符号,与我们所讲的这些类似于汉字的文字形体非常不同。它一般代表一定意义的简单的刻画符号,就是标志所有权。这样的符号、文字和用毛笔蘸了朱砂书写的文字不是一个系统的。
这个符号的上半部分代表“太阳”,下半部分其实是一个展翅高飞的“鸟”。即,神鸟负日的意思。所以,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地域相接,时代也相接,他们互相之间是有文化上的关联的。
下图的陶瓮和大口陶尊,都是古人用来对太阳进行祭祀的。早期陶器、玉器或实物上的这些图案,都与古人的宗教祭祀功能相关联。
在商代的文字中,“天”字上面是一个圆形。天的本意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里面讲的“巅”,就是人的头顶。人最高的位置就是头顶。那么宇宙当中最高的位置是什么呢?就是上天。所以天跟人的头顶是相关联的。就是一个是人最高的地方,一个是整个宇宙最高的地方,就是天。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仓颉发明的,他是黄帝的史官。在上古时代,掌握巫术的人和记录历史的史官是同一个群体,因此仓颉也担任着与神人沟通的重任。和西方的文字不一样,中国古代文字最初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与神人沟通,用于祭祀。
1935年,发掘侯家庄M1004,出土牛方鼎、鹿方鼎,分别有“牛”“鹿”铭文。(该鼎为祭祀神灵所用)
示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天垂象,见吉凶”的意思是上天垂悬日月星辰之象,显示出吉凶的征兆。对古人来说,日食、月食、彗星这些天文现象有一种未知的神秘感,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下界的吉凶,所以统治者需要去警醒、去祭祀。
许慎为什么会认为这个“示”跟宗教祭祀关联呢?因为“示”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面从二,表示高高在上的天,下面三笔分别表示“日、月、星”。所以总结起来,就是通过天上的变化,告诉人间吉凶祸福。“示”就有这样的一个宗教的意涵。
不过,从古文字看,“示”和“主”是由同一个字演变而来的,它起初就是祭祀时最常用的工具“神主牌位”,其意涵与日、月、星无关。因此有观点认为,许慎所谓的垂象之说并不可靠。
“祝”字的字形最初为神主牌位和一个以手求告的跪坐念念有词的人。到隶书中,该字的右边才变为了“兄弟”的“兄”。
吉林大学林沄先生认为,“豊”字就是从玉、从壴(鼓)的一个字,它用了玉、帛两种在祭祀、礼仪场合用得很普遍的东西来会“禮(礼)”的意思。
“申”“电”“神”本是同一个字,后来才由“申”分化为了三个字。“申”的甲骨文字形,就像神秘而令人惊恐的劈雳和朝各个方向开裂的闪电。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在发怒。
在讲座的最后,郭教授以鲁迅一九零八年的文章《破恶声论》为例,说明东西方对于自然界的畏惧和崇拜都是一样的,都会因此在意识形态方面与宗教祭祀、迷信活动发生关联。
郭教授表示,许多看似不可知的东西在今天的生活中用科学的态度就可以解决,但我们去剖析古人的时候,还是要回到他们生活的语言场景去理解,不能超出那个时代的认识限度。那么怎么样回到古人生活的语言场景当中呢?其实《说文解字》就是最重要的入手环节。
原标题:《活动回顾 中国古文字最初的主要功能、真实意涵,《说文解字》与古代宗教祭祀与神灵信仰》
- 标签: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