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化的力量》奏响时代的文化音符
斯芬克斯这座狮身人面雕像守卫埃及金字塔,连同它的谜底已逾越千百年了。当俄狄浦斯用“人”解答了谜底,好似千古人生之谜得以完美阐释。其实不然,狮身人面斯芬克斯没有隐遁而去,它依然矗立在每个人生路口,等待人们解答自己的生命谜底。甚至每一座城市遭遇发展的瓶颈之际,隐形的斯芬克斯会静立在前方,等待这座城市有识之士来解答注释开启通向远方的道路。
深圳,这座中国改革开放催生的经济高速飞奔的特区城市,40年来,它一刻不停地奔跑,面对它愈来愈大的城市体量,好似永不停歇永不止步。人要远行,须要补充能量环顾脚下的大地,远望绵绵不断的远方,规划制定适合自我发展的宏伟蓝图。深圳,同样迫切需要在飞速发展中解答看清属于自己城市的“斯芬克斯之谜”,那么,进入40年不惑的深圳,如何智慧的回答这个谜底呢。
2020年12月9日下午,深圳市委原、宣传部部长李小甘的“著作捐赠仪式”在深圳图书馆举办。此次,向深圳图书馆捐赠由他主编或撰写的著作10种,主要是他自2003年以来撰写的关于宣传文化领域的著作。从李小甘的工作履历不难看出,他是深圳特区城市的参与者和建设者,1982年中山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市委工作起,他的赤子之心与深圳紧密地贴在一起了。他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先后担任深圳市旅游局局长、南山区区长、区委、深圳市委、宣传部长等职,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编和撰写各种著作20余种,发表各类作品500多万字。这样的工作经历,让他当之无愧是深圳经济特区最早的拓荒者之一。
也许,李小甘是回答深圳“斯芬克斯之谜”最佳人选之一。如果说俄狄浦斯解答出作为动物的“人”,是谜底的动物表象层面,那么,德尔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的“认识你自己”又表达了那些深层寓意呢?人要认识自己,城市需要认识城中之人。真正能看清并认识一座城市的人,毋庸置疑,须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智慧之人,才能尽最大可能来完美诠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在他捐赠的10种著作里,有一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的力量》(2020年11月出版),他在这部专著里辑录了自己30多年来,关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文化实践与思考,用大量的案例梳理解释了深圳从“文化沙漠”、“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的变迁历程。如何诠释解答深圳“斯芬克斯之谜”呢?在李小甘牵头制定实施的《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就是一份极具前瞻性的“实施图”。是他1982年来深圳工作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探讨的总结发展,他用对文化创新的原创精神,用对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创意设计、文化品牌等专题性探讨,回答揭晓了深圳“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就是深圳这座城市之魂——文化。
文化有一种时代与历史融合沉淀升华的美,一种发现一种审美的逾越,一种人与城市,人与时代和历史嵌入在一起的美丽情愫。
阅读《文化的力量》这部书,惊喜地发现书中30篇文章论述深圳文化建设来龙去脉同时,有不少段落写出鲜为人知的深圳故事,它们穿插揉进高屋建瓴的论述里面,使得字里行间的行文呈现鲜活动人的美感。如《发现深圳之美》中的文字描述,“二三十年前,许多香港人和外国人看深圳,是站在香港新界落马洲的山头上眺望。他们透过深圳湾畔的红树林,看到是成片成片的荒草、零零落落的鱼塘、无人耕作的田野和荷枪实弹的边防哨兵。深圳河上的水鸟,鸣唱的是千年不变的曲调。今天,当他们和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一起跻身深圳街头的人流中时,他们的身心或许会被一种所裹拥着。”随后,他把深圳之美淋漓尽致地倾诉给读者。
中国城市已达到4000多座,北京、西安、杭州等城市各有各的美,李小甘更爱深圳的美。“深圳呢?我觉得,深圳有现代的美和青春的美。”他身居这座城市的文化宣传工作岗位上,不断发现和挖掘深圳的美,深圳已浸入他骨子里面,他离不开这座城市。“在深圳生活了近四十年,我与这座城市慢慢地有了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不经意间我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对这座城市的认知中,就如同在夜阑人静的午夜,当这座城市卸下了华彩浓妆的时候,我驱车在深南大道上便时常有由衷的赞美一样。”(《发现深圳之美》节选)对深圳有这样浓郁的纯朴情怀,他才会把整个身心交付给这座城市,并为之讴歌赞美。他2008年任职深圳市旅游局时,主编过《发现深圳之美——深圳最值得推荐的100个去处》,出版随笔集《看云集》、文艺评论集《思想树》《莲花山夜话》《红场白雪》等,他把深圳作为马首之瞻来书写、抒情和赞美,这是一个挚爱深圳为己任的文化人自觉流露,出版专为深圳文化著书立说的《文化的力量》,是他心甘情愿为深圳的奉献之作。
人们瞩目深圳经济腾飞之际,李小甘独辟蹊径指出深圳有一个“斯芬克斯之谜”需要深圳人来解答。是什么呢?他说:文化!那么,深圳需要的文化在哪里?他在《文化创新进行时》(代序)中回答了这个深圳面临的世纪之谜。他在书中第8页中写到:“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中国硅谷’声名鹊起的时候,‘文化绿洲’也应该应运而生,成为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就必须先成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把两者结合起来,将是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目标。”
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都高度重视,进入90年代,深圳的城市雏形开始形成,经济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深圳的强调“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神,只有协调发展,深圳才能形神兼备”。在这个大框架里谈文化,需要确立深圳的精神,寓情于物。他提到“城市精神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避免城市同质化,树立文化独特性;二是消解城市陌生化,激发城市认同感”。在书中第61页中提到“深圳精神”时,直观形象地写到,“说起深圳精神的‘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更为具象的是深圳市委门口那头‘开荒牛’,该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注解。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应深圳市委之邀,精心创作了这座雕塑,起名‘孺子牛’。旨在鼓励深圳的干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没想到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人们都称它为‘开荒牛’或‘拓荒牛’,或许,这座牛就是深圳城市当初那股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否则,深圳在短短的20多年间难以崛起。”
他从基层干部脚踏实地做起,直至任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深知宣传口号和文化理念落在实处的必要性。2019年8月,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其中给深圳提出的五个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城市文明典范”。作为深圳文化宣传管理者和实施者,李小甘不辱使命,结合《意见》及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梳理深圳文化发展与建设思路,明确提出“当今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目标定位”,即深圳要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要对照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最高标准,既要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格局,增强在世界范围的文化影响力、凝合力和辐射力;又要把区域特征和自身特色,体现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先导性。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球文化中心城市;第二层次是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第三层次是国内文化中心城市。”
仅有深圳文化创新目标与定位,无法层层分解落实执行,他熟知王明阳“知行合一”的道理。于是,他重新梳理整合自己的文论《文明深圳》《新时代深圳精神》《深圳十大文化名片》《深圳城市文化菜单》《面向未来的深圳设计》《深圳文化创新之路》,找出深圳这座特区城市的文化创新脉络。早在2015年由他主导编写出《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这是一张“规划图”,是深圳一个时期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它按照文化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的结构,提出要“构建五大体系”,即创新思想理论载体、创新城市形象标识、创新媒体运行机制、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又是一份“施工图”,它从实践层面推出了153项重点任务,列出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注重实效。
《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是他牵头主持下,与方案参与者们的实践与理论结晶。是对深圳文化创新发展的系统性论述,是对深圳的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创意设计、文化品牌等诸多层面的解读和专题性探讨,它夯实了深圳面向新时代城市文化的厚重根基,具有超越深圳历史的前瞻性和启明推动作用。
当李小甘用“文化”解答出深圳“斯芬克斯之谜”时,重新审视《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直至2019年10月,方案所确定的153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141项,完成度达到92%,会让人忍不住有一种欣慰的喜悦和成就感。文以载道,思维力注入文化里面,使得文化有了超出寻常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是可以通过书中的文论载入深圳历史的文化长河里闪烁,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深圳文化发展建设的书籍,而且,它是深圳文化发展过程中详实的史料记载,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与奠定性,它是李小甘的文论专著,同时,《文化的力量》又必定属于深圳这座特区城市。
文化对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呢?李小甘在《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中,着重提到习总“四个自信”里的文化自信,“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总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强调要增加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总又进一步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的庆祝中国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总首次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列,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让深圳的“文化立市”有了坚强依据和基石。
《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革文化的命到文化天下,是时代的一大进步。当今世界,以文化论输赢,以文化见高低,关注文化、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历史性潮流。(《文化,使城市屹立》节选)他在文中思索并探讨了深圳实施“文化立市”的战略意义,一座城市必须有文化内涵,只有文化才能让深圳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文化立市”是深圳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深圳别无选择的战略抉择。
李小甘在《文化的“点石成金术”》里提到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既然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对标城市,第一层次是全球文化中心城市,包括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这对只有40年城市历史的深圳来说,难度非常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立市”不是名词解释,而是一项繁重宏伟的系统工程。《文化的“点石成金术”》到底在哪方面呢?深圳高速发展的经济好比人有超强的四肢躯体,文化就是城市的魂魄。人们对文化宣传误解为不切实际的“务虚”,其实不然,大脑不去“务虚”,怎能协调组织人的肉体精神统一起来,去翻山越岭完成生命中生存与发展的前进目标。以人为主体的城市同样如此,城市是有人参与的系统组织汇聚而成,亟待需要城市文化。这不由让人想起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构想的学习型组织,以及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圣吉的《第五项——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是汇聚五项:第一项是自我超越;第二项是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是建立共同愿望;第四项是团体学习;第五项是系统思考。不难看出深圳“文化立市”是要建立起深圳人的共同愿望,需要团体学习及系统思考。
由此可见,李小甘的《文化的“点石成金术”》不是无木之本无水之源。他博览群书且经历丰富,2000年,他曾率深圳调研组赴国内,及欧美一些主要城市考察,途中所见所闻为之动容,所以说,他的文化思维与人文情怀,无不体现出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的文化气度和气魄,就是与深圳这座城市一起进行系统思考文化,一起锻造深圳“文化立市”的目标愿景。“我们认为,深圳提‘科技兴市’仍然不够,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认识创新,都需要以文化为基础,文化是现代化的深层内容,而‘立’比‘兴’更加突出了文化实力的重要基础地位。”(《“文化立市”战略刍形》节选)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这句话基本概况了城市于人的价值所在。生活工作在深圳的李小甘深有体会,写到“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精神需求主要通过文化活动来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应该是城市之于人的根本价值所在。文化对于城市至关重要。因此,‘文化城市’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
书中《文化城市》一文刊载于2017年5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他对文化城市有自己的阐述,“笔者以为,作为动词的‘文化城市’更能体现城市、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它蕴含着一种城市发展理念——以城市文化为核心手段组织城市经济活动。社会网络与空间形态,即在满足城市文化多样性需求的同时,通过文化手段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市认同感与归属感薄弱等问题,构建一个不断发展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现代城市生活空间。”
在《论文化产业能否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再论文化产业能否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分别刊载2001年4月15日、2005年1月17日《深圳特区报》)文中,他指出:“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是深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需求。深圳发展文化产业较之国内各大城市,有其有力的条件。其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其二,深圳的文化市场已颇具规模,文化产业的主体框架已初步形成。其三,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相对完善,文化产业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知识资本。”
深圳文化产业优势与劣势较为明显,他进一步指出深圳文化产业出现的问题所在。文化产业的观念仍未牢固树立,文化政策与体制要进一步调整与理顺,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亟待拓展。具体分析起来,其一,管理机制还不顺。其二,结构不太合理。其三,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强。其四,消费市场存在隐忧。其五,文化产业的策划与经营人才还匮乏。但从发展的眼光看,文化产业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无论是潜在的可能性还是现实的可能性都是具备的,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把深圳文化产业打造成继高新技术、物流和金融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是大势所趋、客观需要,是符合深圳实际的战略抉择。为此,他谋划过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时至今日来看,他超前目光得到文化消费市场的认可和印证,深圳文化产业正快速走上产业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这离不开他为深圳文化产业量身打造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布局。
在《文化的力量》这部书里,尤其“文化立市”方面的论述,彰显了李小甘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理底和基础。如《领略深圳的“城格魅力”》《文化,使城市屹立》《“文化立市”战略刍形》《国际化城市的人文环境》《文化的“点石成金术”——兼谈加快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等文论,是他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才智发现和文化培育。面对1997平方公里的深圳,经济总量在2019年已达2.69亿万元,居亚洲城市前五,城市规模已逐步扩容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这样一座有庞大人口的城市文化宣传管理者来说,责任重大且任重而道远。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经典名言:“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化生活,聚居于城市。”李小甘同所有生活工作在深圳的千千万万人们一样,他几乎把一生的心血奉献给了深圳。正因如此,他才用“文化”解答深圳“斯芬克斯之谜”,用文化的“点石成金术”唤醒深圳的文化潜能和底蕴,用《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构建筑牢深圳的文化根基。这是他执着的人文情怀,同样是他永不停歇的事业追求......
深圳走向文艺精品新时代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呢?在李小甘的《用“新时代深圳精神”凝聚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强大正能量》文中,会找到这样的答案。“每一种精神的产生,都铸造了这座城市的品格;每一种精神的传承,都带有全体市民的共同记忆。深圳历来重视对城市精神的提炼概括,1987年为‘开拓、创新、奉献’;1990年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2002年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2020年3月16日、30日,经深圳市委会会议两次审议研究,最终原则同意将‘新时代深圳精神’提炼概况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这是深圳城市人文气质的生动彰扬。”此外,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市第五次党代会总结了七个方面的‘特区精神’,评选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深圳十大观念’。这些精神和观念,与深圳40年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一起,成为深圳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
文艺作品是精神产品,文艺精品更是在城市精神的感召指引下,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在文艺创作面前,李小甘既是文化宣传管理者,又是文艺创作者,在2017年9月15日深圳市美术工作座谈会上,他做了题为《笔墨当随时代》的发言,阐述了对文艺精品的真知灼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时代成就精品,精品彪炳时代。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文艺精品能够折射城市的人文精神,构成了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和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其实,他对文艺精品的深刻认识,早在2000年8月24日,他的文艺评论《文艺精品,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发表在《文学报》上,以超前目光和艺术造诣对文艺精品做了精准解读。文中有三大方面的标识,一是文艺精品是指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统一”,领导、专家、群众“三满意”的佳作。二是文艺精品折射出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综合文化实力,代表着一座城市所倡导的文艺创作风尚。三是要使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认识是前提,策划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近年来,深圳精心订制了“城市文化菜单”,涵盖了深圳32项国家化、标志性的大型文化活动,如文博会、读书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科技影视周、中国摄影大赛、中国图片大赛,打造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等,使文艺精品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锐意推动文艺院团改革,出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组建深圳歌剧舞剧院,成立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会,整合深圳粤剧团与深圳戏院,重新理顺文艺院团与场所的隶属关系,夯实文艺创作的基础;筹办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开展“深圳文艺名家推广计划”,筹划深圳文艺振兴的长远之计。
从《文艺精品,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识》《用“新时代深圳精神”凝聚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强大正能量》等文论,人们看到李小甘有文思缜密的逻辑性,有超前思维的前瞻思考预见性,有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当然,这些性格与工作特质不是一挥而就,是他伴随深圳特区40周年的光辉历程,休戚与共,一起成长一起探索的创造结晶。阅读《文化的力量》这部书的过程中,发现深圳文化宣传之所以取得这么丰富多彩的硕果,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英明,同时,他作为政策参与者和执行者,会烙上他的文化实践与理论印记。或许,他在深圳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有着丰富的地方和基层党政机关工作经验,洞悉文化宣传落在实处的要领,所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他的文化管理艺术中,给深圳这座全国瞩目的特区城市注入了文化学者与艺术家的春意盎然之文脉气息。
近几年,深圳在文艺精品生产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才模式”。人们惊叹:“深圳没有一流的大学,但有一流的大学生;没有一流的科研机构,但有一流的科技产品;没有一流的文艺人才,但有一流的文艺精品。”这说明什么现象呢?那就是深圳有独特的城市精神,有海纳百川般胸怀的历届深圳市各级领导,有了这种从容不迫的博大胸怀,才能将人才劣势转为人才优势。作为深圳市委、宣传部长的李小甘在其中地付出与担当,他的勤于思考和创作有目共睹,他著作里蕴含出来的文化之美、文化之魂,无形中给深圳这座城市文化注入了螺旋上升的发展基因,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实存在。
那么,“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体现在哪里呢?在书中《让城市的每扇窗户都透着阅读的灯光——深圳推广全民阅读活动的实践与思考》《阅读永恒,载体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全民阅读》《新时代,新阅读——深圳全民阅读的思考与探索》等文论,诠释了他对深圳文化的认知与实践。“深圳领全民阅读风气之先,自2000年起就开展了以阅读月为代表的全民阅读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17届。17年来,读书月共举办各项读书文化活动6600多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阅读品牌活动,每年吸引近千万人次参与其中,成为深圳市民高度关注、积极参与的文化盛事,得到了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市民的广泛参与。”
以读书月为起点的深圳全民阅读,为特区深圳快速发展沉淀了“阅读.进步.圆梦”的内在驱动,对全国全民阅读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树立了积极典范。2012年11月,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跨行业全民阅读民间组织——“深圳市阅读联合会”。2013年10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以表彰深圳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的创造性实践。2015年1月,专门成立了“深圳市全民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该中心是深圳首个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及成果推广机构。2016年国内首部以条例形式颁布的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出台,深圳人的阅读权利从此有了立法保障,深圳全民阅读也正式迈入规范法、法制化的新阶段。阅读已经成为深圳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为涵养城市文明,激发创新潜能注入了活力。
当一名深圳阅读的点灯人,让城市的每扇窗户都透着阅读的灯光,让城市的阅读之光长明,是多么美好且有意义的事。在《文化的力量》书中,还有《深港文化的“双城记”——深港文化关系纵横谈》《重新述说“中英街”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李小甘对深圳与香港的文化关系有深层次上的研究思考,这种独特性,在于他站在一定经纬高度俯瞰两座比邻城市,当然不同于一般学者专家的角度和见识,他的论点论据更直接更接地气,更利于深圳与香港融合携手发展文化。
另外,书中的附录:一同走过从前,有八篇有散文风格且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如《从画像到雕像》《大型现代舞剧“深圳故事.追求”》《大型纪实剧式歌舞“祖国,深圳对你说”》《“文化立市”战略的提出和确立》等,是李小甘亲历的几件深圳特区前期文化艺术大事,这些经历见证补充了许多人们视线以外的所见所闻,已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值得仔细阅读和美好回忆。
纵观《文化的力量》可一叶知秋,获知李小甘捐赠有他编著或主编的《深圳文化创新之路》《深圳十大文化名片》《深圳城市文化菜单》《面向未来的深圳设计》《文明深圳》《新时代深圳精神》《发现深圳之美》《红场白雪》《看云集》是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是认识深圳了解深圳,集深圳文化发展的上乘之作,他是深圳文化宣传40年来的参与见证人,是深圳文化行走的“活字典”,是深圳城市文化事业的谋划思考者和实践探索者。他捐赠深圳图书馆的这些著作,让人们见证了深圳文化创造出来的奇迹景观,体现了他浓郁的人文情怀与深厚的文化学养。
如果说李光耀先生赞美“深圳是中国胸前的一枚勋章”的话,那么,面对李小甘的《文化的力量》及捐赠的书籍,深圳人会由衷赞美:他是深圳文化的智者与使者,用书籍在鹏城的海岸线上,留下他行吟的文化足迹......
金敦,原名潘新林,生于1966年,山东人,居深圳,系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发表作品,出版《今生今世》《缘去缘来》《星星海的涟漪》《浪花人生》等文学作品集,现致力创作长篇小说兼文学评论。
- 标签:文化前面的动词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