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治黄文化展厅——唯一以治黄为主题的黄河文化展馆
在黄河文化中,治黄,无疑是分量最重的组成部分之一。治黄关系到沿黄每个城市、乡镇、村庄和每个人,是确保黄河安澜的根本。在山东黄河河务局楼内,有一座主题奇特的展厅——山东治黄文化展厅,展示了山东治黄人在这项工作上所付出的无比艰辛的劳动。
山东治黄文化展厅于2020年开始建设,2021年下半年建成开放。展览聚焦“人民治黄从这里起步,九曲黄河在这里入海”等文化特征,梳理呈现了黄河流域人民群众在兴修黄河水利、防治黄河水患、实施黄河治理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展现了1946年中国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在山东开启以来,山东人民的艰苦治黄历程及以此凝练的精神旗帜。
展厅分为序厅、正厅、尾厅三个部分,展览内容包含“大河安澜”“水上长城”“泽润齐鲁”“尾闾和畅”等8个主题展区,综合运用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配合采用微缩模型、半景画等表现手法,打造全景式宣传教育平台。
在序厅里展示的《黄河流域地图》《黄河下游河道变迁详图》等,让观众能大致了解黄河在历史上的变迁情况。进入正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的大幅全身照片和他视察山东黄河的照片,以及“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题词,充分将党中央对于治理黄河、利用黄河的心愿与要求开宗明义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整个展览从“1946年2月至5月,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与山东河务局先后在菏泽、蒲台(今滨州惠民县)成立,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国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由此拉开序幕”展开,明确了我党民治理黄河的开始。
记者在第一部分看到,“人民治黄初期洪水”“1958年洪水”等内容中,用老照片再现了那个时期黄河洪水的情景,更反映了人民群众抗洪抢险、取得胜利的场景。照片中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民奋战在抗洪大堤上,肩扛手抱,夯土筑埝,保卫大堤的感人镜头。
在各种资料、图片、实物、图表等展品中可以看到,黄河安危,事关大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和各级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山东黄河河务局精心编制防洪方案,依靠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与非工程措施,黄河职工与沿河军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战胜了历年洪水,创造了伏秋大汛不决口的历史奇迹,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彻底扭转了千百年来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有力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除了展板上的内容,展馆中的模型也非常引人瞩目。在第一部分的下方,就有济南黄河大堤的缩微模型,上面有几十年前抗洪人员夯土筑堤的情景,也有最新建设的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鹊华楼”的英姿,大堤上的防汛器材排列整齐,各种雕塑、树木等模拟实景制作,形象逼真地反映了黄河大堤这一鲁班奖工程的雄伟壮阔。
顺着地面上的“黄河”曲折向前走,在“水上长城”部分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饱经沧桑的山东黄河得到了大规模的系统治理。人民治黄70多年来,持续进行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建成了巍峨连绵、气势雄伟的“水上长城”,工程抗洪能力显著增强;强化工程管理维护,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工程面貌日新月异。通过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细节展现出治黄人的大无畏精神。
在“泽润齐鲁”部分,显示出黄河水是山东省最重要的客水资源。丰美的大河之水滋润着齐鲁大地,为山东省城乡生活、生态保护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黄河已经成为山东的生命之河、福祉之河、绿色之河。
展览中有很多内容关于专业的治黄工程、技术等,每一项都展现出治黄人的智慧和决心。其中,“红心一号”的事迹就是一代代治黄人的杰出典型。1970年,一个造船组在没有厂房、没有设备、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造出了黄河上第一艘简易机动自航式钢板吸泥船。这艘船的诞生开辟了黄河下游现代机械放淤固堤的新,成为当时最振奋人心的治黄大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代代治黄人铿锵前行。
珍贵的历史图片,动人的治黄奋斗历史,让参观者能感受到这段历史的不平凡。而这些,也让山东治黄文化展厅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优秀基地。而这些,都是黄河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充分显示出我省在黄河文化建设中全面、深入、成功的一面。
记者在参观中了解到,在黄河沿线各省的城市中,建有多座以黄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等,但以治黄为主题的只有山东治黄文化展厅这一座,这也显示出这座展厅的主题独特性,更显示出山东省在治黄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所收获的巨大成果。
这座山东治黄文化展厅,无疑是黄河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成果,是山东立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规划实施的“一点三线”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们深入了解黄河文化的最好窗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文化的组成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