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中西文化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英语教育人义不容辞

中西文化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英语教育人义不容辞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原则,被称作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在1月12日举办的“英语教育行业年度大会”上,来自英语教育界、汉语教育界和比较文学界的专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发表了观点。

  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论坛嘉宾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学习英语语言的重要性。“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原来处于边缘的文化有可能走向世界,原来处于中心的语言包括英语变得越来越强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英语的重要性,走向世界首先要走向英语世界,因为英语使我们能够把中国文化的真谛传播到全世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王宁首先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郭英剑对此表示赞同:今天是英语极为发达的一个时期,在这样的时代,每一个会英语的人其实都是一个传播文化的活的媒介。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肩负着比其他人更多的责任,他们要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也赞同地表示,现在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我们要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英语毕竟是国际语言,我们必须牢牢掌握好这个有力工具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对于中西文化如何实现“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郭英剑认为,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应是“你压倒我、我战胜你”,而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学习》杂志主编侯毅凌则指出,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是比较理想化的愿景,但在现实中,中外文化交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也是实力的展示和较量。我们要深入挖掘具有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还要对西方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以及接受心理做深入研究,以取得更好地传播效果。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张华强调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我们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只有懂得了自己的文化才能热爱它,只有热爱它才能把它更好地介绍给别人。这是将心比心的过程。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通过文化达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张华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古典文学专业教授马东瑶通过学院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古典文学这一传统专业近年来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举措。据其介绍,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者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的传承和向世界的传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前国际化教育理念之下,该院古典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至少有一次出国交流的机会,助其形成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文学院还与国外高校合办中文学院,开展中文专业的学位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标准》近日即将颁布,其中英语学科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文化意识’。我们要通过英语学科这个平台来培养下一代肩负‘东学西渐’的责任。”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夏谷鸣表示,“我更喜欢‘英文教育’这一表达,因为‘文’意味着文字、文法、文本、文学、文化和文明。从“英语”转化为“英文”,里面蕴含的是从注重语言到通过语言教学来注重人才培养的深意。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本中也认同夏谷鸣的观点。他提出,中国现在不是面向世界,而是融入世界,这一背景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我们的“英语教学”是将英语视为一种交流工具,而“英语教育”则是从文化、人文、育人的角度看待英语学科。“我们过去习惯从中国的视角、看世界,而今我们更要学会从世界的视角,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世界。所以,我国的本土教育要走向国际化,国际教育也要走向本土化。”北京市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谈到。英孚青少儿英语市场部副总裁杨晓琛也补充道,英孚的英语教育目标不仅包括教会学生语言、学习西方文化,更包括让学生具有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通过语言俱乐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英孚在努力实现着这些培养目标。

  在大学和基础英语教育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促进学生对本土优秀文化和国际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成为与会嘉宾的共识,也获得了现场观众的认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英语习语和西方文化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