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从西方学者角度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

从西方学者角度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往往是大家不多提起,却又暗流涌动的一项文化特性。在我国社会背景下,面子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人们应遵循怎样的规则加以维系?让我们从科学工作者的视角一探究竟。原论文出自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期刊。

  面子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流中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日常活动,还是正式谈判,面子都是人们要考虑的因素。究其原因,从某种角度说,面子是一种可以被交易的抽象概念。在构建信任的早期阶段,面子可以被视作互惠的标志。

  然而,西方学者往往容易误解中国人的面子观。比如,有研究人员就将面子当作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索求好处的特性。然而,本论文的作者并不同意“索求”的概念。相反,他们认为面子作为一种荣耀的认可,是被其他人“给予”的。这种差别很重要,因为面子基于社会的控制之下,个人往往有压力去获得这种属性,以迎合社会标准。

  具体来讲,面子可分为两个层面:即脸面和面子。脸面体现出社会对个体的信心和认可,这个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是否遵守社会规范,这往往涉及到儒家美德和为人标准。而所谓的面子往往源于个人的财富、权利及影响力。西方学者有时候难以对这两个层面加以区分。

  社会对个人的道德品质之所以能够认可,是因为存在着道德行为的标准和依据。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这些主要反映为仁义礼智信。反过来,个人的行为通常也能够反映其道德价值观。

  个人道德行为的缺失往往被解释为人品存在问题。如果他(她)被这样看待,那么大家就会认为他(她)丢了面子,应该感到内疚或羞耻。受到责备的人可能会因此遭受极大的压力,从而表现出攻击行为,甚至采取报复行动,拒绝合作,不再和其他人互动。显然,此类行为容易导致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

  在中国,没有面子是比西方世界更严重的问题。一个人必须保持自己的脸面、能力和声誉。因为失去脸面不仅丢了面子(丢脸),同时也失去了别人对其的信任。极端情况下,丢脸的人甚至可能会有想的情绪。其内心痛苦不仅仅是个人的不适,他们失去了地位,并且会被排除在圈子之外。

  重视脸面,同时挽救别人的面子,乃是中国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西方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西方,不道德的行为更有可能带来法律后果,而不是强烈的情绪。因此,颜面的保存和脸面的丧失在社会交往中是极其重要且难以妥协的。在中国背景下,信任的建立与脸面的损失是密切关联的。

  尽管被许多西方商界人士误解,但关系无疑是中国社会商业事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交流谈判中,关系往往是交易的砝码。这与个人的面子有共同之处。

  不得不说,关系、圈系和人情,这些与相互的信任都是不可分割的。工作关系上的伙伴可以通过展示他们的关系,从而建立互信。 给予一方面子,或者令一方丢掉面子,这对于关系来说至关重要。个人对于脸面、面子、关系或人情其中之一的迫切需求或偏离,往往会对整体四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关系其实隶属儒家行为原则之下,它是“礼”的补充,中国人通过建立个人关系和信任来创造和谐,通过在社交网络中履行对他人的义务而获得道德维度的认可。

  当然,关系的实践取决于具体环境。在商业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负面报道,比如拿回扣或行贿等行为。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也被各种“面子”所累,比如“不干了这杯酒,就是不给我面子!”等等。

  中国文化体系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人情。这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和义务,需要一个关系网络来维系。具体来说,人们常常会赠送礼物,发出问候,进行访问,提供协助等等。然而说到底,很多时候这些要素都在被人们进行着某种交换。

  培养人情是建立或使用关系的前提,其好处也是双向的。在打造关系网络时,中国人也编织出了人情网络。在享受网络利益的同时,他们还承担了必须在未来予以“偿还”的互惠义务。

  由于关系是通过人情的运作来维持的,所以接受“人情”的人在情感上对于拓展关系的人抱有一种亏欠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欠人情。这种亏欠在以某种方式进行偿还后,会得到减轻,或者完全消除。总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系利益中的人情随着种种义务的履行会趋向平衡。这种情感债务在中国环境下被尤为看重,如果有人不遵循人情世故,则会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疏忽,从而危及关系的维持,失去面子。相比而言,它在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作用程度较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的面子文化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