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披着“性”探讨的外衣说透了国人虚伪的面子文化
为了面子活,为了面子死,为了面子搭上一生,是无数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所谓面子,看不到摸不着,却在长达要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中国这个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情社会中,面子文化已经渗透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酒场上别人敬酒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夫妻吵架被人听到了,就是丢了面子;找人办事被拒,就是驳面子等等。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由此可见,国人对面子的执念有多深。
2005年,华裔导演伍思薇在上映的一部剧情片《面子》,以一对华裔母女在海外生活的故事为蓝本,还原了生活在纽约的一家三代移民之间,为了维护面子而引发激烈冲突的故事。
《面子》这部片子的导演伍思薇,是来自美国加州的第二代华裔移民。《面子》是她自编自导的作。这部片子中,伍思薇以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年轻女性的视角,描述了华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观念差异引起的矛盾和挣扎。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唐人街。女主人公小薇是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自幼丧父的她,从小和母亲、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倒也生活顺遂,不愁吃穿。在母亲的倾力培养下,长大后的小薇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事业有成,前途大好。
然而,岁月静好的表象之下,这家人的生活事实上并不尽人意。小薇是个先天性取向异常的女孩,却一直没有向家人坦诚的勇气。因为不敢将这样的秘密公之于众,她只得一次次跟随母亲出入各种华人相亲舞会,迎合母亲对她成家立业的幻想和期待。
直到在一场舞会上,小薇邂逅了芭蕾舞演员薇薇安,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巧合的是,薇薇安的父亲正是小薇在医院里头的上司。
自此,小薇一直竭力隐藏这段感情。为了避免被人知觉,她从不在他人面前对薇薇安表达爱意,也不敢见薇薇安的朋友。用薇薇安的话来说:“我们就像是有外遇的人,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人也不见。”因为她害怕这段感情的暴露,要让全家人蒙羞。
小薇虽然从小处于美国的大环境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西化,认同西方价值观中的、自由意识。但是,她所在的传统中国式家庭,也同样将一系列东方文明的价值观认同加注在她身上。这种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和夹击,让小薇在个人感情与面子的夹缝中,苦不堪言。
意外的是,就在小薇为私人情感焦头烂额之际,一件事情的发生率先打破了家庭生活的宁静——守寡多年的妈妈怀孕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奇闻很快在纽约的华人圈里炸开了锅。哪怕是平时和一家人走得很近的老伙伴也议论纷纷:
薇妈的“丑闻”一时间成为了华人圈里的荼余饭后谈资。这件事也最终传到了小薇外公的耳里。外公是一位退休的老教授,为人传统刻板,素日在华人圈里德高望重,如今女儿闹出了此等丑闻,更是自觉颜面扫地。一怒之下,将薇妈赶出了家门,并撂下狠话,“不跟孩子的爹结婚,就永远别回来。”无奈之下,薇妈只能投奔女儿。
为了让母亲的生活能有个着落,小薇煞费苦心,四处为母亲张罗相亲。但是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显然,母亲所爱的,还是肚子里孩子的父亲,是那个整整小了她20多岁的小年轻。只是碍于父亲的脸面,薇妈迟迟难以正视这段跨越年龄的感情。
从小到大,薇妈习惯了活在强势父亲的阴影和管束之下,也深受传统保守文明的浸染。年轻的时候,她不敢大胆追求爱情,在父亲的主张之下,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如今眼看快年过半百,她有幸遇见真爱,却仍旧不敢争取自己的幸福。
就这样,外公很快给薇妈物色了老实本分的老周,逼迫二人抓紧完婚。在外公的心里,女儿接不接受是其次,对他而言,尽快平息唐人街的八卦和非议,把家族脸面挣回来,才是最重要的。
小薇的外公,正是中国大多数为脸面所累的传统大家长的代表。他们习惯了去拥护社会上的正统和主流,极其重视社会对个体和家族的评价。因此,他们时常宁愿牺牲个人和至亲的利益、感情,也不愿意在脸面上跌份。影片中,中国人这种爱面子的传统,即使移植到了美国,也没有失效。由此可见,这种劣性文化对民族的荼毒之深。
故事中,随着薇妈成为全家人的众矢之的,小薇的恋情也出现了危机。一直以来,小薇对这段感情的躲闪回避,已经让薇薇安心力交瘁。她向小薇宣布,自己要接受巴黎歌剧院的邀请,奔赴法国,工作四年。分手的意图,不言而喻。
薇薇安的决定,迫使着小薇表态。面对岌岌可危的恋情,饱受折磨的小薇终于鼓起勇气向母亲坦白了自己是同志的事实。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多年横亘在之间的隐蔽隔膜消解了。原来薇妈早已知晓一切,只不过曾经的她,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一直掩耳盗铃罢了。
在母亲的婚礼上,小薇勇敢地赶到了现场,制止母亲再次嫁给一个不爱的人。也是在女儿的鼓励之下,薇妈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不再屈从于父亲。随着自己彻底揭开面子这层遮羞布,她终于也理解了女儿的性取向,并鼓励孩子去追回准备离开的薇薇安。
三个月后,在世俗的眼光之下,薇妈终于选择和孩子真正的父亲走在一起。而小薇和薇薇安也在薇妈的精心策划重逢,两人的感情终于破冰。这次,小薇甚至敢在众人面前拥抱、亲吻薇薇安了。这种幸福的场面,最终让反对最为激烈的外公也渐渐接纳了她们。
这对“不知羞耻”的华人母女,最终以一种温情的方式,揭开了国人千年来面子的遮羞布。这种面子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源于封建父权在社会中的地位。以至于时至今日,这种文化烙印依然以长辈权威的形式存在,像枷锁般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影片中的薇妈,最初是一个让人同情的面子文化牺牲者。但是在这种文化环境的持续作用下,她的态度由最初的不认同逐渐被同化,最后成为了面子本身的捍卫者,现身干涉女儿的幸福。
而小薇也像当初的母亲一样,经历了一个在“自我”与“群体”,爱情渴望与面子压迫之间的摇摆阶段。庆幸的是,她比母亲更为先知先觉,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
亦舒曾说:“面子是一个人最难放下的,又是最没用的东西。当你越是在意它,它就会越发沉重,越发让你寸步难行。”
前段时间,广东雷州一个曹姓考生在复读一年后,宣称自己考了700多分,可以上清华。其父母信以为真,当即放鞭炮庆祝,还准备拿出四五万的积蓄,大宴宾客。直到有人发现录取通知书上的低级错误:“高等学历”成了“高度学历”,“录取通知书”漏掉一个“取”字......
这个考生花3000元买假通知书的新闻,很快登上了热搜。事实上,他的线分。对于这桩天大的乌龙,孩子父亲坦言:“一家人的脸面都被丢光,在村里根本抬不起头,都想搬离村子了。”
事情曝光后,所有骂这位考生。可深究背后的原因,孩子又何尝不是为了面子,想通过这张假的通知书让父母脸上有光,买他们一个开心呢。只不过这种低端的方式适得其反,最终让父母脸面扫地,也让自己沦为笑柄。正如郑渊洁在《皮皮鲁和419宗罪》中写道的:“要面子的结果,大都是没面子。”
因为一个人把面子看得太重,就会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本末倒置。就像握在手里的沙子,你越想紧紧抓住,它就越容易流失。
《面子》这部影片除了聚焦中国人的面子观之外,还加入了对性取向、忘年恋、个人发展与情感冲突的探讨,突出了几代移民从坚守传统文化观念,到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个过度和转折。
谈起《面子》,想必很多人会想起李安的《喜宴》。导演李安和伍思薇都是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人,他们深知这个族群在西方社会中的特殊性。因此,他们格外关注不同文化影响造就的不同的生命行为,其中包括价值、道德与观念的冲突,并用自己的方式在电影里加以呈现。
《面子》和《喜宴》这两部片子都是以对同性之恋和面子文化的探讨,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从某种程度上说,《喜宴》中的角色只是在维持了传统意义上的“面子”,悄悄点破了“面子”背后的虚伪,而《面子》中的女性们则酣畅淋漓地撕破了伦理观念编织的假面。
其中,无论是“面子”,还是“喜宴”,其实都是两个相当中国化的词汇。当它们被套在“美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框里时,便酝酿着一种特殊的变异。这样的“变异”,通常也糅合了关于文化交融的一系列心酸和凄苦,却也让新一代的华人冲出某些枷锁得到自由。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中国的面子文化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