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十五期 中国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
,陕西省丹凤县人,民族学博士(1989)。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现任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兼任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海外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日本民俗学会国际交流特别委员会委员等。主要著作有《史前史与考古学》(1992)、《民族学新论》(1992)、《民族学》(1993)、《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1998)、《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2011)、《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2016)等;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2006、2008)、《国家与民俗》(2011)、《中国艺术人类学基础读本》(2011)、《现代民俗学的视野与方向》(2018)等;译著有《现代文化人类学》(1988)、《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1988)、《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1998)等。
王福州,执著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曾在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任职多年,参与调研、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见证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重大事件。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业余时间专注书法史、绘画史及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主流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英国杜伦大学客座高级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出版有十余部专著,并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0篇,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及重点研究项目。多篇论文和专著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等不同国家的文字并出版,曾被应邀到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大学做学术讲座,并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不同国家的博物馆做考察。
许晓明,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博士,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杂志主编。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广西壮学会副会长,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壮族仪式庆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持“宗教生态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桂西多元宗教生态为例”(2009年)、“壮族德靖土语区民间道教研究”(2017年)两项广西社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子课题“中国节日节·壮族三月三”(2010年)。出版《广西山水文化》(2012年,第一作者)、《广西红色文化》(2012年,第二作者)、《壮族歌圩》(2014年,第二作者)、《布洛陀史诗(壮汉英)》(翻译)等著作。在《宗教学研究》《广西民族研究》《民族艺术》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在《中国民族报》《广西日报》《当代广西》等报纸和期刊发表和民族文化艺术相关的报道、综述和评论数十篇。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集体奖)3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集体奖)1项。主编的艺术学期刊《民族艺术》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王永健,1981 年生,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日本关西学院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 域为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多项,在国家级核 心期刊和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有三篇论文分获“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 “全国艺术学学会优秀论文奖”“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主要著作有:《新时期 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知识谱系研究》《走进艺术人类学》《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合编)等。
赵晓娜,甘肃兰州人,汉族,九三学社社员。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心理学会会员,声乐教研室主任。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硕士,现音乐教育专业博士在读。曾在A&HCI、《贵州民族研究》、《音乐创作》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独著专著一部,主编专著二部;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一项,省厅级科研项目九项,校级教改课题二项,主研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和社会科学司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七项。参与省级《声乐》精品课程建设,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二项。曾获甘肃省第三届声乐、器乐大赛美声组二等奖,第二届中国民族声乐敦煌奖西南赛区三等奖,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甘肃赛区优秀奖等奖项;辅导学生获得“2017年度音乐奖学金”声乐组一等奖、“2018香港国际声乐公开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美声本科组三等奖等奖项。个人曾多次获省市级声乐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绵阳市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 标签: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十五期 中国文化遗产的人类学研究
,陕西省丹凤县人,民族学博士(1989)
- 东西问 叶舒宪:“十字架”与“平安扣”比较文学如何寻找中国文化基因?
- 民俗主题雕塑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
- 彰显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指向
- 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 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 南开人类学微信公众号发刊词 转型时代的中国人类学与南开人类学的转型
- GoGoKid教孩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感知多元文化魅力
-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已经成为现
- 上线门课程登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 【焦点】文化相对主义与当代世界的两种——对文化相对主义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