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文化  文化

用影像传承文明

用影像传承文明

  在新疆和田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一个叫做达里雅布依的小村庄里,克里雅人世代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们就像遗世独立的隐者,守候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家园。一个纪录片团队历时一年时间,用视觉人类学的视角记录了他们延续了400年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并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第二届视觉人类学“影音文献与公众传播论坛”进行了完整首映。在此之后,这部纪录片的拷贝将永久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第二届视觉人类学“影音文献与公众传播论坛”是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新纪实(北京)传媒有限公司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协办的。

  在一个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大型电影节里,留给视觉人类学的是一个远离市场、无利可图的空间。学者们探讨如何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为理论引导,推进民族志影音文献的创作、出版与公共传播等问题。

  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化空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发言中说,在这个空间里,影像是有所选择的,最终能被留下的,一定不是那些娱乐,而是那些记录文化、记录大众生活的作品。它们不但富有人文关怀,且独具人类学的批判意识。

  遗憾的是,在数字影像发展及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这些影像的价值仍然是被忽略的。大多数人只是习惯将它们定义在艺术的范畴之内,而不是作为一种非文字媒介的文献类型。

  实际上,早在电影发明之初,人类学家就把影像作为了文化记录、保存和比较的载体。论坛召集人,中国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朱靖江认为,它们尽管在性质和功能上不同于文本文献,但在存续历史情境、呈现文明样貌、传承口头文化等方面,是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的。

  他也提到,由于这类影像难以参与商业流通,无法通过市场手段盈利并获得存续的能力,因此更需要在国家与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尽可能得以保全。近年来,主要是来自高校、图书馆、研究机构以及民间团体的相关学者、从业人员在记录、保存、传播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

  在此次论坛上,他们分享了在节日影像志、史诗影像志等国家级文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积淀的理论与方法;对手工技艺当代变迁的影像记录与研究;口述历史影像与非虚构故事挖掘;新华社《国家相册》的核心创作观;中国传统文化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的影音文献建设;虚拟影像在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等等。

  同时,论坛也发出呼吁,影视工作者除了关心电影市场,也懂得学习和了解以视觉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创作方法为支撑,以记录知识、文化和文明为使命的影音文献。(胡珉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人类学心得体会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