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大钊之子就像《潜伏》的翠平余则成—余则成和翠平
夏明翰,著名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今存尚有10首诗歌,就义前写下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者的心。
1948年4月到1950年1月,吴老任辽西行署人事科长、委秘书、东北局组织部任秘书科科长。从那以后,吴老一直在辽宁生活,渐渐地生活习惯、吃饭口味都与东北人无异,“喜欢吃苞米、地瓜、红烧肉。”
夏明翰在汉口后,曾给吴老的母亲写一封信,应该是夏明翰内心的真情,他在信中写道:“大姐(吴老母亲)为我坐牢,外甥为了我受,我们没有罪,我们要斗争,人该怎样做,该怎样走,要有正确的答案。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主义这个为了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抛头颅、洒热血。”
一年后,吴老结束了有惊无险的潜伏生涯,1937年经同志推荐、组织批准到延安学习。
1937年经同志推荐赴延安学习,解放后历任沈阳师范学院党委、鲁迅美术学院党委、院长等职。
在辽宁生活46年
提起气壮山河的烈士诗篇,人们都会想起这首诗的作者夏明翰。就如这首诗一样,在夏明翰烈士就义之后,有无数的“后来人”完成了事业,其中就包括夏明翰的外甥女。
那时的吴老并不知道三舅在闹,并且也是在多年之后才知道。因为三舅住在她家的缘故,她家成了当时党组织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我母亲说,有许多中员都来过我家。”
同志接过吴老带来的信件,阅读后焚烧,然后给李葆华同志写下新的工作任务等,再交由吴老带回去。“等同志写好信件,我放进书里再送回去。”
三舅影响我一生
昨日,在金秋医院,百岁老人回忆起当年做通讯员的经历。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白琳摄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八旬老人谢怀发,是雷锋生前战友,从1980年起义务在小区用粉笔写板书宣讲雷锋,他与雷锋间有着不得不说的故事;
作为夏明翰的“后来人”,22岁加入中国,当年就与李葆华(李大钊之子)组成假夫妻“潜伏”一年:
当年,夏明翰工作忙还经常抽出时间帮助烈士邬依庄(吴老的哥哥)学习。“我大哥在参加红军之前,三舅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教他学几何,用筷子比划着给他讲什么三角、菱形,三舅非常有耐心。三舅求知若渴的也影响了我一生。”
开栏语
1984年,离休后的吴老回到了老家湖南长沙,进入老年大学继续学习。在2006年5月,吴老又回到了沈阳:“我在东北生活的时间比在老家时间长,老家的亲人也比较少了。我更怀念在沈阳的生活,这边有我的同学、同事。”
如今,已102岁的在金秋医院,每日近十小时的阅读,爱唱《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也爱玩手机上的“切水果”,她:人永远是年轻。
在吴老眼中,三舅是个有血有肉、性情的人。她13岁那年,剪辫子成为一种时尚,有人称之为“”。吴老也天天嚷嚷剪辫子,“我大姐拿起剪刀就剪,把我头发剪得乱七八糟,弄得我躲在家里连大门都不敢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1936年12月与李葆华谈话后,担任同志与李葆华同志的机要通讯员。
在闲暇之余,吴老还喜欢哼唱《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人永远是年轻》,还爱玩游戏“切水果”,老人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真正映照了人永远是年轻。
在沈阳养老喜欢吃苞米红烧肉最爱看《潜伏》
吴老说,应该得益于当年自己年轻,天真浪漫的样子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每次都地完成任务,组织秘密接头、、掩护同志撤离。
这样一批老人,他们的奉献从无止境。从今日起,省委老干部局与本报共同推出专栏《阳光故事》,与您一起倾听阳光老人的故事,一起“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中国好声音”。
夏明翰烈士简介
13岁第一次潜伏
在延安学习之后,吴老被分配到延安边区处,先后担任科员、部门秘书及支部。1945年4月到1948年4年,吴老奔赴松江省(今省)延寿县开展工作。1946年,担任松江省省委张秀山同志的秘书。
与李大钊之子假扮夫妻潜伏北平菜篮子传密信
三舅岳麓山上接头我溪边抓螃蟹保管秘密材料
七旬老人冯光,辽阳市农林院高级农艺师,几十年行程5万多公里,为320多个村义务培训800余次,他与大山间的故事全都写进了辽阳的山间小上……
吴老可怜的模样被三舅看到,“他连忙安慰我,说女孩最爱讲美了,应该把头发梳理得漂亮些。随后,他把我带到理发店,微笑地看着理发师把我那头被剪得乱糟糟的头发整理好。”
吴老近期读的是《二十四史》,她称自己这种终身学习的习惯,是直接受了她三舅夏明翰的影响。
吴老回忆,那时平均每周她都要在李葆华同志和同志之间传递一次信息,“我每次把李葆华写的信放在书里或是菜篮子里、小筐里,装作很自然的样子出门,溜溜达达的像是逛菜市场一样,到同志那将李葆华的信递过去。”
夏明翰就义时我14岁见过他的亲人只剩我一个了
她将李葆华的信件藏在菜篮子中传递给同志,再将同志下达的任务传递给李葆华,与组织秘密接头,,掩护同志撤离……
百岁老人每天阅读10小时
吴老说,记忆中第一次见到三舅是她13岁时,即1927年夏天,“那时三舅从衡阳来到长沙闹,他天天都很忙,有时就住在我家。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三舅是最早的人之一。”
北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许多年后,吴老才知道,那次是三舅他们在岳麓山和党组织的负责人碰头,“三舅带上我们姊妹几个就是让我们做掩护,三舅外套里装的就是秘密材料。”
夏明翰12岁随全家回乡,从衡阳学校,社会,的行列。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1921年入湖南大学学习。1924年任湖南省委委员,并负责农委工作。1925年兼任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和长沙地委。极力主张武装农民。在推动湖南农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26年12月,主持召开了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1927年春,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武汉中央农动讲习所秘书。6月,调回湖南,任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八七”会议后,在湖南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0月,兼任平(江)浏(阳)特委。1928年初,调任湖北省委常委。同年2月,在汉口被。3月20日英勇就义。
3、凡本网注明“来源: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之,意在为提供免费服务。如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如今已102岁的吴老,虽患有心脏病,但状态一直不错,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喜欢与她交谈。当电视上播放战争片时,吴老也会认真地观看,尤其喜欢看谍战片《潜伏》。她认为《潜伏》中的翠平智慧、忠诚、坚毅、果敢,是一个真正的主义战士形象的写照。
她语速较为平缓,有着南方女子的温婉。
80年过去了,吴老说起那段经历显得分外从容,在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饱含了她作为一名女地下对党的无限忠诚。
“我三舅的夫人郑家均在1975年去世,三舅就义的时候,女儿夏芸不到半岁,对父亲没有丝毫印象。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姐妹都不了,见过我三舅并且与他一起生活过的人,大概就剩我一人了。”
提起吴老的生涯,烈士夏明翰是对其影响最深远的人,她也是目前健在的唯一见过夏明翰烈士的亲人。
13岁时第一次见到三舅夏明翰,她家也成为的秘密联络点:
热播电视剧《潜伏》中翠平一样经历的女子,沈阳就有一个。
夏明翰与党组织在岳麓山秘密开会,姊妹几人在爱晚亭下的小溪里捉螃蟹,身边带着夏明翰的外衣,里面装的是机密材料。
1935年,吴老从北平幼稚师范毕业,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并于1936年加入中国。当年12月,受组织安排,她开始担任北平市委交通员,与李大钊之子李葆华同志假扮夫妻,了一年多的潜伏生活。“当时同志是李葆华同志的上线,他们两个人不方便经常见面,我就负责在两个人之间传递信息。”当年的吴老才22岁,从小受三舅等烈士的影响,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否。
,原名邬贻楣,女,1914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36年经牛荫冠同志介绍加入中国。
也因为三舅,小小年纪的吴老,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的潜伏。“有一次,三舅他们到岳麓山,把我们姊妹几个也带去了。当时我们非常高兴,过去三舅和大人外出很少带我们孩子。这次到了岳麓山,三舅他们遇到了很多人,他们聚在一起悄悄地讨论问题。三舅特别交代我们几个小孩子在爱晚亭下面的小溪抓螃蟹,还把外上装交给我们保管。我们就脱掉自己的外衣,包上三舅的外衣。”
吴老如今已102岁,住在金秋医院。已过期颐之年的她头发已然花白、鼻梁高挺、双眼炯炯有神,虽有些耳背,但思维依然敏捷,步履稳健。
百岁老人,身为烈士夏明翰的外甥女的她有着传奇的人生:与李大钊之子李葆华假扮夫妻,潜伏一年多,她的故事充满传奇;
老人的三舅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闫尚
吴老现在每天仍早6时起床,洗漱后,便一天长达近十小时的阅读。“喜欢读历史书籍,有感触的地方我就摘抄在笔记本上,每天也要读报。”
22岁第二次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