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触网”环境
未成年人在“触网”过程中会遇到哪些侵害?互联网企业应该如何打造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政府、家长和学校在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网络环境过程中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近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家庭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就这些问题作了探讨。
近年来,因“触网”导致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例屡见不鲜。此外,未成年人在手机游戏、直播平台等应用中大额消费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这都反映出未成年人的“触网”环境需要优化。
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此外,沉迷游戏和短视频、网络霸凌等问题在未成年群体中也很突出。
“在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所引发的诉讼中,从民事诉讼看,主要是未成年人在网络上过度使用金钱等行为,例如未成年人在未经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大量虚拟游戏货币或者打赏直播主播。”北京西城法院民二庭法官程乐说。此外,在网络上泄露未成年人信息、隐私,或者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以及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发生争执导致线下发生肢体冲突纠纷等,都是常见案例。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企业着眼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问题,在一些互联网产品设定上推出了未成年人保护模式。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总监王晓冰表示,腾讯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系统。比如,在游戏方面,腾讯对所有玩游戏的未成年人实行实名认证,并与公安身份信息系统打通,以提升认证有效性。
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童淑婷介绍说:“字节跳动去年成立了抖音青少年网络成长研究中心,发布了保护青少年的‘向日葵计划’,包括‘青少年模式’‘亲子平台’等产品策略。在青少年模式里,未成年人只能看到专属未成年群体的内容,提现、充值、打赏、直播的功能也被关闭。平台还加强了对内容的管理,使用人工加机器双重审核,严格控制低俗和不良内容。”
然而,仅仅依靠互联网企业推出类似举措并不能完全解决相关问题。报告发现,多家互联网企业推出的未成年人保护模式、家长控制模式等使用率极低,鲜有家长知道这些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主动开启使用保护模式的未成年人更是少之又少。
报告建议,互联网企业根据青少年的兴趣,设置能够吸引他们的机制,并且专门为未成年人模式定制独家的精彩内容,激发未成年人自主开启保护模式的动力。
与会嘉宾认为,除了企业之外,政府、家长、学校都应该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形成各方合力,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程乐表示,目前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法律还存在一定空缺,加快未成年人网络立法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在健康网络环境下全面发展的需要。为防范和减少网络对未成年人侵害的发生,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和家长需要携手合作,通过加强管理、行业自律、改进技术、强化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安全教育等多种途径,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旭坤说:“希望通过国家立法和发布政策,督促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同时建立更高层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从发现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开始,到干预、报告司法部门等过程,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童小军表示,要有效解决“如何正确引导教育”这一问题,突破口在于“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报告显示,95%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就读的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学校,76%的受访老师表示不同意学生把手机带进学校。
童小军认为,网络素养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学校不应该对移动互联网一刀切,一律不允许进校园,而是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常规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袁 勇)
- 标签: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