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网李克强《经济学人》撰文 回应对中国经济质疑2
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已经提出了供给侧的要求。王军认为有两大关键点:一是通过减税切实减轻企业、居民税赋,供给活力;二是简政放权。“这就要求切实做到总理提出的宏观经济调控者、公平竞争的有效监督者、的推动者,并在系统性风险冒头时果断加以应对。”
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增长支撑,有研究人士甚至将其看作是中国经济的一张王牌。一个直观的体现是,根据前三季度新增市场主体增长速度以及企业运营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推算,创业创新拉动P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
在《中国经济的蓝图》一文中,李克强表示,2016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扩大对外,拓展国际经济合作。这是多年来中国增长故事的核心要素。
传统引擎方面,则是增加公品、公共服务供给,既拉动有效需求,又可以改善民生。李克强提到,结构性不仅是寻找新的增长点,也包括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中国规模庞大的工业部门仍是中国增长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简政放权逐渐向纵深推进。国务院及各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提前两年多完成了本届承诺的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今年以来已经进一步取消和下放139项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已全部终结。财税、投融资、价格等领域市场化不断深入,消除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的措施接连推出。以投融资体制为例,在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运营方面,建立了PPP项目库,目前已发布项目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人民币。
“在增长故事中,总理强调深化,原因在于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之一。实际上,中国推进的结构性正在源源不断红利。经济潜在增长率正在被挖掘出来。”张立群表示。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是李克强关注的又一重心。早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面对全球90多个国家的1700多位来宾,李克强就明确表示,“中国的进程,也是不断扩大的进程,不断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国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我们利用外商投资总的政策不会变,具体政策会向更多吸引外资、放宽更宽领域的方向变化。”
新引擎方面,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潮,全面激活社会经济细胞。以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等拓宽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这也是结构性的重要内容。
受访专家认为,结合中国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观察,更能把准中国增长的脉搏。
“中国将更大程度融入世界经济,在更多领域放宽外资准入,其中服务业领域的也会进一步扩大。”这是总理透过文章对传递的明确信号。事实也证明,中国市场仍旧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梦工场”。在全球投资不佳的情况下,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47.4亿元人民币(折合949亿美元),同比增长9%。
向东也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简化审批、放宽准入,催生小企业“铺天盖地”涌现,不仅可以更好激发群众创造力、带动就业,而且有利于提高社会化协作配套水平,促进大企业“”。而明天的大企业也会从今天的小企业中成长壮大而来。
为中国增长与世界共享描绘蓝图
在受访专家看来,供给侧为打造传统引擎提供了新思。王军表示,消费、投资、出口仍旧很重要,但需要从过去纠结于需求端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与结构调整、产能过剩化解缓慢等密切相关。
传统增长动力减缓的同时,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认为,、创业、创新等,要成为取代传统增长动力的新引擎,还需要很长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以什么样的动力来支撑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不得不的难题。迈过这道坎,中国经济无疑将会新的境界,世界上不少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就能够顺利跨越。
随着自贸区平台建设的推进,适应深化要求的体制机制也正在探索中,中国也将在合作共赢中拓展发展空间。11月25日,李克强连续第三年来到上海自贸试验区考察。“使做减法,给责任做加法,为市场做乘法,用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的潜力”再次为李克强所强调。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权威人士对本刊表示,从实际情况看,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传统“铁公机”这张牌已打不起来。要避免中国经济出现失速情况,需要想方设法减缓传统动力下降的速度,给新动力的成长留出时间和空间。“实现这一目标的举措便是对传统增长动力进行升级,努力推动中国制造更上层楼。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都是这一层面的战略考量。”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9月,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065.5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5.8%;注册资本(金)20.7万亿元,增长40.9%。其中,企业315.9万户,同比增长19.3%,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6万户。
两大引擎确保中国增长动力平稳
“我们要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化,尽快构建起一个大幅度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的可持续增长新模式,更加关注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态的持续改善。”这是李克强对中国增长的高度概括。
在李克强的视野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小微企业和兴盛之道,大企业也要用“双创”与小企业更好对接,合作放出创业创新的连环炮,放大“双创”效应。要让各类企业共同撑起中国经济的蓝天。
在全球化时代,贸易投资的全球便利化符合世界人民利益。与此同时,全球70亿人口当中,只有10多亿人口的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绝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中期,需求和潜力巨大。这正是总理力推国际产能合作的缘由所在。
“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在这样的体量基础上继续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对于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阵痛,李克强坦然面对。
“一带一”建设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径和方向。李克强说,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中国制造业的性价比优势同发达经济体的高端技术相结合,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优价”的装备,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供给创新推动强劲增长。
李克强以此为中国市场、中国创造与世界共享描绘了一张蓝图。“试想如果中国13亿人的发展能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作贡献,那涉及数十亿人的增长将为大商品市场、制造业以及更广泛的领域等带来多么巨大的机遇!”
李克强在文章中指出,“我们的世界难称富足。生活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数十亿人民还没有享受到大规模工业化和良好基础设施的便利。他们的需求是巨大的,但由于缺乏资金和负担得起的装备和技术,这些需求很大程度上被了。”
在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一系列多边外交场合,国际产能合作都成为李克强的关键词。“这是中国真正把自己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体现。”王军为《瞭望》新闻周刊分析指出。
国际产能合作是总理挂心的又一工作。总理邀请来华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乘坐中国高铁为乐道。在同领导人亲切交谈中,李克强表示,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拥有优势产能,技术先进、性价比高、具有国际竞争力,中方愿同有需求的国家分享这一,与中东欧国家携手合作,在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产能合作,在高铁和铁设计、建设上为中东欧国家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和产品,将助推工业化和地区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