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平等还需208年?职场多元化讨论热度不停
梁长玉报道 前几天,演员海清在First青年电影展的闭幕上,呼吁导演和制片人给予中生代女演员机会。这段发言的影响力很快就出圈了。各种媒体上心有戚戚的讨论纷纭,不少人认为这不仅是中年女演员的困境,更道出了职场女性的困惑;同时还有不少男性纷纷加入讨论,认为承受压力的不仅仅只有女性,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中,各个人群都感受到了压力。
在全球领先职场社交平台领英App的“职场问答”里,“职场女性有哪些常见的压力来源”这一问题下,点赞量第一的回答是:“家庭和职场两方面都要兼顾的压力,职场上公司及自我业绩的压力,家庭里陪伴孩子、教育指引、学业辅导,更别提每况愈下的中年身体素质和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女性如何平衡生活与工作”这个话题,从女性迈入职场的第一天起就紧密相随,却鲜有“男性如何平衡职场与家庭”的讨论。在“向前一步”的励志口号下,亦有人冷静地指出,“哪来什么平衡,只有选择与取舍”。
“职场对已婚未育女性的恶意真的很大吗?”的话题下,身为HR的一位领英会员表示,“其实职场对已婚未育女性并无恶意,只是生育成本很多企业很难承受,二胎四年的成本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承担。”另一位女性会员回应道,“女性被社会逼到后方,我们的时间与精力看似与男性是对等的,但机遇却不是。”一位自称“职场小白”的年轻会员发言道,“发现我司中层以上女老板们多是中年未婚,我是不是现在就得想好要前途还是要孩子了?”
抛开生育带来的家庭责任,女性在职场面临的其他挑战也不在少数。有领英会员提出,自己在着装规范较为严格的金融企业工作,觉得“办公室的空调都歧视女性”,因为“夏季工服女装都是及膝裙,而男装是长裤。更别提男性大领导们开会的时候还得西装领带全套上,每天冻得瑟瑟发抖的我觉得中央空调可能也就20度吧。”
媒体倾向于用感性的词来报道女性,用更决断性的词来讨论男性,受到媒体对职业女性报道方式的影响,女性在职场也更在意她们的性格。有领英会员提到,近年几部热门的日剧,都无独有偶地塑造了在职场无法拒绝别人的“老好人”女主形象。然而,“雷厉风行的”职场“女强人”又面临着另一番质疑与压力。说到底,刻板印象限制了两性在职场的多元化发展,“标签化”成为了玻璃天花板的帮凶。
从符合大众认知的角度出发,不同性别在职场上的诉求似乎是云泥之别,简单地给各个群体贴标签的方式也能迅速引起话题热度,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刻板印象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于无意识之间制造了对立情绪。
有没有另一种可能,男女之间对理想的职场环境差别并没有那么大?
比如一直热议的996工作制,反映的是大家对弹性工作制和可持续的企业文化的共同期待。另一方面,年龄增长不只是职场女性独有的难题,职场的中年男性也同样面临着来自年龄的压力。许多应聘者都遇到过“35岁以下”的招聘要求,以至于催生了领英上讨论度居高不下的“35岁以上又没有当领导的人都干什么去了”的话题。有媒体指出,以往被各大互联网公司争抢的职场经验丰富的中年人群,如今成为了企业“结构优化”的对象,因为他们被描述为“工资要得高,背后的生活担子又太重影响工作状态”。为了满足家中老小的硬性开支要求,也为了继续寻找自己的事业灯塔,这些中年人们纷纷踏上了或转行、或创业的新征程。
被迫重新审视自己职场价值的还有其他人群。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人,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而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出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三成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而要与比自己至少小三四岁的应届生们竞争求职,遗憾的是,学历的优势并不总能弥补“大龄新人”的弱势。
比尔
- 标签: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