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民生

2022年07月07日

2022年07月07日

  “桂林文化城”是抗战时期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从1938年武汉、广州沦陷以后一直到1944年湘桂大撤退之前这段时间里,由于大批的进步文化艺术界人士纷纷云集桂林,桂林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抗战文化中心。据统计,当时活跃在桂林的进步文人超过了1000人,其中著名人士多达200人,如郭沫若、茅盾、巴金、田汉、夏衍、艾青、胡愈之、范长江、柳亚子、马君武、梁漱溟、李四光、徐悲鸿等,这些作家、诗人、艺术家、新闻工作者、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组成了桂林抗战文化的中坚力量,在那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为桂林赢得了“抗战文化城”的美誉,史称“桂林文化城”。

  而在这众多的名人当中,廖仲恺夫人何香凝自是不可不提。何香凝曾在桂林生活了一年多时间(湘桂大撤退时,何香凝在今属贺州的昭平、八步也曾居留了一年多时间),虽要靠卖画艰苦谋生,却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拖着病躯积极参加义卖、街头献金等抗战文化活动,其为桂林文化城抗战运动所作出的贡献永远为桂林人民所敬仰。

  今天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原校区内靠观音山西南方向,立有“抗战时期何香凝、艾芜等桂林住所旧址”纪念石雕,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以及当时曾和她同住观音山一带的著名作家艾芜、刘建庵、赖少其、穆木天等一批文化人。

  何香凝(1878年-1972年),原名谏,又名瑞谏,广东南海人,出生于香港,别号双清楼主,中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是中国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活动家、女权运动先驱,画坛杰出的美术家、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第二、第三届全国会副委员长,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

  何香凝出生在一个香港的茶叶商的家庭,家境富庶,却从小拥有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精神,这一点在她坚决反抗家里让她裹小脚一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拥有一双天足的何香凝,即使在香港,当时仍处于人见人怪的窘境中,尤其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更是让何家人为之犯愁。但巧合的是,在香港皇仁书院学习的归侨子弟廖仲恺正“敲锣打鼓似的宣扬要讨一个没有裹过小脚的人做媳妇”,结果成就了一段被誉为“天足缘”的婚姻。

  在时代潮流的驱动下,廖仲恺从香港皇仁书院完成学业后,就产生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只是当时的廖仲恺因家道中落,而学资难筹。此时,深明大义的何香凝苦口婆心地说服了母亲和亲友,毅然卖掉陪嫁的首饰和所有细软、家具,资助夫君完成赴日的愿望,并在两个多月后,把遗留家中的所有杂物卖掉,追随夫君赴东京留学。

  1903年春,何香凝在东京结识了孙中山,并和青年赵声、秋瑾、黎仲实等来往密切。从此,她和廖仲恺开始接触思想,并为而工作。

  1903年6月,何香凝在东京撰写《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发在充满主义思想的刊物《江苏》杂志第4期上。一直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侧重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等人物研究的河南籍学者尚明轩认为,这篇文章是早期宣传妇女解放屈指可数的作品之一,奠定了何香凝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地位。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亲自主持加盟仪式,何香凝成为最早的同盟会女会员之一。9月1日,廖仲恺从香港筹集学费带着一岁多的女儿返回东京的当天,经何香凝和黎仲实介绍,也加入了同盟会。

  何香凝先后就读于女子师范学校、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和东京本乡美术学校,并且跟随日本名画家田中赖璋学习绘画。何香凝后来之所以改攻绘画专业,据尚明轩分析,是因为美术学校的课程不太紧张,她羸弱多病的身体可以承受。而何香凝儿子廖承志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中还记述了另一个原因:由于“孙中山要在国内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等,因而需要人设计图案,把它画出来。”何香凝在其自述中也说:自此以后,在辛亥过程中,反清“起义部队所用的旗帜符号,有一些就是我在孙先生指导下描绘和刺绣缝制的”。

  尚明轩认为,在以后漫长的生涯和斗争岁月里,美术就成为了何香凝所喜爱的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画笔,在表达对事业的忠诚和对敌人无情鞭挞的同时,艺术造诣也达到了相当高度,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情趣而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美术家。

  资料记载,1924年1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何香凝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兼管广东省的妇女工作……

  1925年2月,孙中山病重,何香凝赴北京照看。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何香凝是遗嘱见证人之一并在遗嘱上签字……

  1928年底,何香凝因反对政策而毅然发表公开声明,“辞去内的一切职务”,居于江浙沪一带。之后,何香凝出国,先后游历了南洋、英国、德国等地,后在法国巴黎郊外侨居,过着读书、作画自娱的清苦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在巴黎得知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消息后,义愤填膺,遂赶回上海,并在报纸上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要求政府对日宣战,释放一切犯……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年近花甲的何香凝在其上海寓所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日团体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自任主席兼总务组长,号召全国妇女组织起来,“为了中华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迁居香港,她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国内人民的抗战精神,呼吁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支援抗战。每收到华侨的一份捐款,何香凝就赠送自己的绘画一幅,以示答谢……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被困留在香港的许多著名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处于危险之中。受中央的紧急指示,廖承志和东江抗日人民游击队港九大队,先后帮助了一大批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撤离香港。1942年1月,何香凝乔装打扮,偕经普椿(廖承志妻)母女、柳亚子父女一起离开了香港,在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一行人驶达海丰县马贡港口。从1月至5月,何香凝一直辗转海丰、兴宁、韶关,通过作画出售,赖以糊口。在《日寇侵占香港后回粤东途中感怀》一诗中,何香凝写出了她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高尚气节:

  该年5月底,廖承志在粤北乐昌被捕,押禁在江西省泰和县马家洲集中营。为了营救爱子,何香凝滞留在韶关近一年之久。但她四处奔走营救均无结果。1943年4月,营救行动无果的何香凝无奈之下只能先离开韶关,在党人的护送下,前往有文化城之称的桂林(廖承志1944年秋被押往重庆移交军统看管,抗战胜利后,在党的努力营救下,于1946年秋获释)。

  1943年的桂林已聚集了众多从广东、香港疏散来的爱国人士,这是因皖南事变桂林文化城一度陷入低迷后的再次文化崛起,其中柳亚子、李章达、蔡廷锴、陈此生等均是何香凝的故交好友。移居桂林,寄情于抗战文化活动,算是暂时结束了之前一年多的颠沛流离,对于身体不佳的何香凝来说,多少能从精神上得到一些安慰和情绪上的缓解。赴桂林途中,何香凝有感于国土沦丧,山河破碎,个人辗转飘零,作诗《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以铭志:

  到达桂林后,何香凝一家老小在时任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的安排下,先是住在芙蓉路八角塘五号邓世增家中,此后从防范日军空袭的安全角度考虑,又转移到了离市区较远的东郊观音山麓一栋简易的旧房子里。在这里,何香凝辟了一块地,与儿媳一起养鸡种菜,同时也靠卖画来接济生活。

  凭借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何香凝本不用如此清苦,这年秋天,蒋介石就曾派人专门从重庆赶赴桂林拜见何香凝,并送上亲笔信和一张巨额支票。但素来对蒋介石不假辞色的何香凝将信和支票原封退回,并仿明朝唐寅“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诗句,在信封背后写下“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的字样,大义凛然,傲骨尽显。

  在桂林期间,绘画作诗之余,对于爱国人士的集会及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已经六十五岁的何香凝总是积极参加,并将从方面听到的来自延安、重庆及各战区的消息及时转告与会者。她还时不时与李济深轮流邀请一些爱国人士召开座谈会或聚餐会,讨论时局。1944年6月轰动全国的桂林万人“国旗献金大”,何香凝赫然出现在了由柳亚子、李济深、李任仁、龙积之等老人组成的“长老团”队列中,此次活动前后共募捐400万元,一部分送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转给八路军、新四军,另一部分送湘桂前线月,桂林沦陷前夕,何香凝带着一家老小乘船从漓江经桂江漂流至昭平,在时任昭平县长韦瑞霖帮助下入住国民中学校舍。当时疏散到昭平的爱国人士众多,梁漱溟、千家驹也暂住于此。年底,何香凝移居贺县的八步,一直住到1945年10月才返回广东。当年12月下旬,何香凝离广州赴香港。

  从1943年4月抵达桂林,至1944年9月离开,何香凝在桂林的时间不到一年半,时间虽短,但桂林给何香凝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桂林人也永远记住了这位伟大的女性。

  这首1944年6月移居桂林木龙洞旁、备好木船准备再次逃难时所作的题为《日祸移居广西舟中》的诗,是何香凝一生坚韧不屈精神的极佳体现。

  后记1947年,何香凝和李济深等人筹组中国委员会,积极组织的力量,从事反蒋活动。1948年1月,中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何香凝是主要之一。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党派、无党派人士一起发表声明,响应中国党中央委员会5月1日向全国人民提出召开新协商会议的号召,声明接受中国党的领导。1949年4月,何香凝带着儿女,一家人由香港出发抵达北京。在车站,她见到了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同志和其他各界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届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学界认为,何香凝一生酷爱画松、梅、菊、竹等植物,是她明志寄情所使然,体现了她对气节的看重及对坚韧品质之颂扬。松、竹在严冬中依旧苍劲挺拔,梅花、菊花在霜雪天仍竞相怒放。它们在恶劣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和胜利的精神风貌,正是者和进步力量战斗生活的写照,这也是何香凝爱画这些抗寒植物的意境所在。

  何香凝是中国的先驱,著名的左派,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批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为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浩然正气。

  辛亥前后参加各种活动的女性,有姓名可查的有380多人,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有180多人,实际参加同盟会的只有54人。在这54人当中,能够把与参政贯穿始终,并且跨越中华与新中国两个时代的,只有何香凝一人。

  何香凝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领导和开展的妇女运动实践,丰富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内容,在唤起广大妇女,参加国民、支援抗战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她倡导并亲自组织的广州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为中国妇女争得了第一次庆祝自己节日的权利,而且体现了妇女力量的大联合,成为首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结成妇女统一战线的标志。为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开了一个新。

  20世纪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时代变革与进步中产生了不少精英人物,但同时在与艺术两界都具有杰出贡献的毕竟屈指可数,而这样的女性更是凤毛麟角。何香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可以堪称是一位如此伟大的女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