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 燎原桂林——桂林第一个中国党组织的诞生
自1926年中国党桂林第一个组织宣告成立,开启桂林“红色火种”传播之路,到红军长征三次过桂北,书写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再到抗战时期众多文化名人云集桂林,掀起抗日文化运动的,还有解放战争时期桂北人民武装斗争的迅猛发展……无数党人和先烈在桂林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闪耀着红色光辉的印记。而今,桂林留存有上百处红色遗址,散落在市区以及各县(市),仅桂林市区就有数十处。
在中国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桂林日报派出多路记者,走访红色遗迹、寻访当事人、查阅党史资料,走进历史深处,生动讲述发生在桂北大地上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中国党百年风华中的桂林元素。
初春三月的榕湖畔已是绿意盎然。骤雨初歇,行色匆匆的游客停下脚步,流连于山水美景;附近生活的居民,闲适地聚坐在湖边的长椅上谈笑风生……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藏着一段充满的红色往事。95年前,桂林第一个中国党组织——桂林县支部干事会,就诞生在这榕湖畔的几间小平房里。
如今,烽烟早已消散,中国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记者寻访至此,找寻那些关于桂林县支部干事会的故事……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桂林开始大力推行新式教育,这极大地开阔了桂林有志青年的眼界,他们满怀新的理想走出桂林,到北京、广东、上海,以至世界各国求学求知,由此造就了桂林第一批新式知识分子。这批人也成为辛亥前后桂林乃至全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影响、培养了日后成为桂林第一批党人的先进知识青年。
桂林第一个中国党地方组织的建立,源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先进知识青年精英中的先行者在外地加入中国党,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接受组织的派遣返回桂林组建而成。
1924年1月,一大确认了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的原则,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925年6月,桂林县党员大会召开。虽然此时还没有党员加入其中,但李任仁、裴邦焘等左派人士在县党部中占绝对优势,为桂林国共两党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当时,在左派人士和其他进步人士的组织鼓动下,桂林的工人、学生等民众运动风生水起,桂林已形成良好的局面,具备了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的基本条件。
早在1925年初,两广区委就根据四大的决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着手准备在广西全省各地建立党的组织。同年10月,广西第一个党组梧州支部成立;2月,梧州支部升格为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领导广西全省党的工作,并积极筹备在广西主要城镇建立地方组织。
1925年底,梧州地委决定派几位桂林籍党员回到桂林工作。首批回到桂林工作的党员有李征凤、谢铁民、苏鸿基、罗瑞成、胡佩文等。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迅速发展桂林的党、团组织及各种运动”。
1926年7月下旬,桂林的民众运动蓬勃发展,工会、农民协会、妇女组织普遍建立,共青团有较大发展,群众工作已打下坚实基础,在党员人数和干部人数已具备的条件下,经梧州地委批准,桂林第一个中国党组织——桂林县支部干事会成立,李征凤任,罗瑞成任组织干事,苏鸿基任宣传干事。桂林县支部干事会的成立,开启了桂林历史的新篇章,从此桂林开始有了中国党地方组织和其领导的活动。
在后来的工作中,桂林县支部干事会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团结支持和帮助左派主持的桂林县党部,密切桂林的国共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发展运动,组织群众开展的经济的文化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推进了桂林的大形势。与此同时,桂林县支部干事会除了在县内开展党的活动外,还安排党员到灵川、永福、阳朔等县进行宣传活动,桂林县支部干事会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吸收县工会、小教联、会和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的骨干入党,并着手在革履工会等基层行业工会发展工人入党。至1927年4月,党员由成立时的10名发展到18名。
1925年底,一批桂林籍党员回到桂林从事活动,他们利用自己在县党部任职的特殊身份和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的有利条件,深入学校和社会各界宣传国民,开展民众运动,培养积极分子,积极进行组建党组织的工作,在学校和机关中发展了一批共青团员和数名党员。他们用的与舍身的精神,将“红色火种”撒播于山水间,开拓了桂林的“红色之路”。
顺着普陀山北麓沿路药材市场一直往里走,在一条泥泞的小路右侧,一处石碑特别显眼,上面镌刻着“李征凤烈士墓”。这个墓没有雄伟的墓塔,没有气派的墓台,甚至连墓志铭也只是粗略的几句。但每逢清明节,墓前都会放满花圈和千纸鹤。桂林人不曾忘记这位为献出生命的烈士。
1902年,李征凤出生于临桂县两江镇西岭村。还在学生时代,李征凤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积极投身到“五四”运动的洪流中。1924年夏,李征凤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在这里李征凤受到了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肖楚女、张太雷等一批著名党人的影响,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经过“五四运动”的考验,李征凤加入了中国主义青年团,不久在梧州又加入了中国党。
1925年冬,受广东区委的派遣,李征凤成为奉命回桂的第一名党员。回到桂林后,李征凤积极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十月,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扩大党的影响,为创建桂林党组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26年7月下旬,桂林第一个中国党地方组织——桂林县支部干事会成立,李征凤被选为支部干事会。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对党人和群众举起屠刀。李征凤成为当时桂林反政权“清党”中第一批被逮捕的对象,于1927年4月下旬不幸被捕。同年10月14日,李征凤等7名被捕的党员被杀害于丽泽门外,也就是如今翊武路的蒋翊武烈士纪念碑附近,年仅25岁。临刑前,李征凤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痛斥派背叛,高呼“蒋介石”“”“中国党万岁”“中国万岁”的口号,充分展现了一个党员的伟大胸怀和崇高品质。
在桂林市中心王城东华门外,东西巷商业街区附近,每天都是游人如织。在这繁华喧嚣的街市中,除了一些老街坊和老桂林外,或许少有人知道在这附近曾经有座谢家大院。这处原本三进两层共39间的巨宅,如今在原址上并未留下一砖一瓦,也没有任何标志。但就是这个老宅里,曾走出了桂林县支部干事会的创建者之一——谢铁民。
谢铁民原名谢振武,1905年出生于桂林。年轻时代的谢铁民就积极投身爱国运动,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成为桂林的骨干。之后,忧国忧民、富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谢铁民,与其他志同道合的青年在桂林组成了新中国学社。
1924年秋,谢铁民到广州求学。1925年9月底,他进入第五届广州农动讲习所学习,加入了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党党员。1925年12月8日,谢铁民从农动讲习所毕业,以中国中央农民部农运特派员的身份被派回广西梧州开展农动。1926年夏,中组织派谢铁民回到桂林,协助李征凤筹建桂林县支部的工作。他先后担任了桂林县党部干事、农民部长、宣传部长,并担任桂林《日报》《周刊》和《教育日报》的编辑。他以报纸为阵地,积极撰文写诗,传播马列主义思想。与此同时,他还亲自到街道、学校、工厂、农村进行宣传,发动群众,很快把桂林近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协会,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打开了新局面,使桂林的形势得到了迅速发展。
1927年,当桂林县支部李征凤被捕后,谢铁民处境十分危险,但在逆境中他仍坚持工作。当时家人极力劝说他离桂躲避,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同志说:“做工作,只有斗争,决不畏缩。”同年7月11日,谢铁民不幸被捕并于10月在桂林丽泽门外英勇就义。
苏鸿基1898年出生在桂林灵川潭下苏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在“五四”运动中,苏鸿基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启迪,思想激进,与李征凤、谢铁民等一起组建了新的团体——新中国学社。
1921年12月,孙中山率师北伐到达桂林。苏鸿基聆听了孙中山关于三义、建国方略、北伐大义的演说,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此后,他转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编学社的社刊时,开始注意对列宁、十月和社会主义的研究,使学社成为广西知识青年最早研究社会主义的团体之一。
1923年冬,苏鸿基离开桂林到达梧州,在梧州报社担任编辑。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党。受梧州地方执行委员会派遣回桂林工作后,他公开的身份是桂林县党部青年部部长、《日报》副总。实际上,他暗地从事党的工作。期间,苏鸿基不仅在《日报》上大量撰写并刊登宣传反帝反封建,宣传农工运动、北伐战争,宣传十月等内容的文章,同时还深入到工人和农民之中,向他们宣传思想。1927年10月,苏鸿基被杀害。临刑时,敌人压苏鸿基跪下,他怒视敌人,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立而不跪,并痛斥派背叛,高呼“蒋介石!”“派!”“中国万岁!”“中国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28岁。
走在位于桂林市中心的丽泽桥附近,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时光倒转94年,几位桂林第一个中国党组织的创始人就在这里洒下鲜血英勇就义。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繁华景象,那些红色记忆永远让桂林人铭记。
如今,5名最早在桂林从事活动的中员,除罗瑞成、胡佩文无详细的史料记载外,李征凤、谢铁民、苏鸿基都长眠于桂林,桂林人为他们立下墓碑,世世代代缅怀英烈,并将他们的红色精神传承永续。
作为一名党史研究爱好者,市民陈先生每年清明前后都会去李征凤烈士墓祭奠。他告诉记者,知道李征凤的桂林人其实不多,但是李征凤在桂林党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他不应被遗忘”。
桂林籍摄影爱好者邓云波曾在其所著《桂林城最后的老巷——2013影像档案》一书中,针对桂林历史街区东巷片区的重要历史人物、遗址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挖掘和调查分析。他通过采访谢家后人,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宅基地图等,综合这些信息与华南理工大学古建筑学者林哲博士分析推测:谢家老宅正门在东华路,后分家形成“品字格局”;其原址应该在兰井巷1号这块比较成整体的大宅地。他感慨地告诉记者:“那么大的宅子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也没有任何纪念,确实有些遗憾,但这段历史应当留在每一个桂林人的记忆中。”
翻开桂林党史办的相关书籍,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记载:“在背叛的白色恐怖中,桂林第一批中员遭到,桂林第一个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但数名党人流下的第一滴鲜血,却成为一粒红色的种子,从此在桂林这块热土上生根、发芽,激励着后来人继续奋斗。”
如今,我们再一次寻访一个个旧址,重温一段段文字,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时时想起:曾经有这样一些热血青年,他们在生与死的边缘,在理想与信仰之间,在民族大义与反帝反封建的前沿,斗争过、牺牲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桂林党史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星星之火 燎原桂林——桂林第一个中国党组织的诞生
自1926年中国党桂林第一个组织宣告成立,开启桂林“红色火种”传播之路,到红军长征三次过桂北,书写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再…
- 桂林这个旅游景区名气最大口碑最差本地人都觉得很坑很过分
- 象鼻山一小步 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一大步
- 广西桂林的玉米今日价格
- 近20万各界群众观看“百年光荣”桂林党史图片巡回展
- 桂林山水天然滤镜极致风光美照分享
- “两新”话发展∣临桂篇
- 桂林旅游:象鼻山景区全面免费开放
- 汲取红色力量 筑牢信念之基——桂林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桂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秋季招聘公告
- 桂林银行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