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信息

纾解就业压力须把政策落到“点”上

政策周评 李成刚

尽管2020年前8个月城镇新增就业累计78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自2月份出现高点后逐步回落,但当前就业仍面临压力。

李克强总理在10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强调,稳就业是“六稳”的首要工作,也是“六保”的首要任务,各有关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更密切关系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在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在逆全球化趋势、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全球经济减速等外部环境影响下,就业难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成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稳岗位保就业的措施,包括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社保减免、就业补贴、就业援助、鼓励创新、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等多项政策,效果也已逐渐显现。

如何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的组合拳,从政策取向上看,须加强政策协同,关注重点群体,精准发力、创新突破。

首先,进一步为企业“减负”,降低企业社保成本、税费负担,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鼓励新就业形态,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就业稳的前提是企业稳,企业稳,就业就有保障。

其次,降低用工成本,帮扶企业“稳岗”。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如旅游、餐饮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给予最大力度扶持。对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的企业,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安企业之心。

再次,金融精准施策协助企业应对资金困境。特别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通过金融扶持举措协助企业应对资金困境,针对企业的职工薪酬发放压力,增设专门用于支付工资的优惠利率贷款,优先保就业。

最后,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扩大就业渠道。统筹做好人口、人力、人才文章,支持大学生创业、小微企业创业、合伙创业等,在平台、资金、土地、金融和政府服务等方面创造更加便利、成本更低的良好环境,培育就业增长点,拓展就业新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虽然是短期的,但应看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激化和放大了我国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积累的长期就业矛盾。同时,这一外在力量,不但使外部需求产生根本性变化,也使内部需求受到了巨大冲击,经济发展在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剧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不过,在疫情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机会,如大众对于社区公共卫生、城市环境保护、医务护理、医疗器械、防治药物、医疗保险、健康保护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促使新岗位产生。网络购物、远程办公等新经济迅猛发展,数字化就业、远程就业、共享员工等新型就业形态大量涌现,也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做好政策应对的同时,在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以及大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做长期考虑,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无论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结果,还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要求,保就业都不是权宜之计,必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在此前提下,保就业措施就相应地会有短期止痛、长期治病的不同目的,而着眼长远,需要兼顾政策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应,纾解就业压力,既需要特惠性就业政策,更需要普惠性就业政策,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政策落到“点”上,才能兑现以更高质量落实“就业优先”的要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