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提速并跑 中国农业农村迈向深入发展新阶段
新蓝图 新征程(5)
张一鸣
历经“十三五”期间的大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中国农业农村,即将进入深化发展新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描绘乡村全面振兴的远景图像,将补齐发展短板,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同时,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从脱贫攻坚向乡村全面振兴迈进,中国的农业农村或将迎来深入发展期,五中全会拉开乡村全面振兴走深走实序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五中全会中指出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明确要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立足于现实为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谋划的实现路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点上农业农村还存在明显短板,所以才必须优先发展、加速追赶,才能赶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并跑实现现代化。
“乡村建设行动就是把农村现代化放到重要位置,‘十四五’期间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短板,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她说。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发展,中国农业农村取得显著进步,在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农业农村是否能够跟得上,将影响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侯永志向分析说,“三农”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言具有“压舱石”的作用,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才能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以来,农业农村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提升,在向新的方向努力,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深化发展新阶段。
侯永志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党中央提到要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推进和完善农村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这些都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粮食安全依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程郁说,五中全会公报中强调了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意味着未来农业支持政策的设计要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到突出位置上。规划建议还强调了,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的供应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这是自2016年全面取消粮食临时收储政策后再次提出强调政策性收储的重要性。这说明党中央对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粮食供应链和市场波动风险的高度重视,强调保障农产品供应安全,必须具备一定政策性储备才有能力在关键时候保供应和稳定市场价格。
构筑新型城乡关系
中国扶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扶贫攻坚要消除绝对贫困,目标的实现体现了国家力量,开启乡村全面振兴大幕后的农业农村,城乡关系逐渐明晰,将迈向构筑新型城乡关系的新征程。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蔡继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为期5年的脱贫攻坚战役将完成,但月收入仅为1000元的6亿人口中,70%分布在农村,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还要时日。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
侯永志认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两者的政策、目标相融合,路径、措施相一致,但要考虑返贫的问题,从更长远的角度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政策。首先从政策目标和理念上看,扶贫和乡村振兴是发展和理念问题,两者的目标相互融合。其次从做法和路径上看,特别是产业扶贫上是一致的,公共服务建设目标也是一致的。再次是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还要防止返贫。
城乡关系一直是颇受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如何能够让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让农业农村萌生内在的驱动力,将有利于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
程郁指出,农业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的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瓶颈,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的短板,才能吸引先进生产要素注入到农业农村。
“现在很多扶贫产业的发展,是托底式的帮扶,应当更加着眼于帮助农产品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对已有的产业配置相关生产要素、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使得农村产业具有自我循环迭代增长、衍生带动关联产业的内生驱动发展能力。”她说。
侯永志认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要以农民为主体,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而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自身很难现代化,必须有外来的资本和技术进去,解决生产落后、资源匮乏的问题,最终才能实现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形成稳定的支持农村发展的机制,把产业和技术持续不断地注入农村,使得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他进一步指出,稳定的机制主要指国家支持的稳定的发展机制,国家在农业农村发展上已经投入很多财政支持,关键是如何提高效率,激活资产,同时要考虑到农村不同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别,收益的差距非常大,以及农业的公益性问题。
蔡继明指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对于同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无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要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关键是要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农业农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其中的亮点之一,描绘出乡村振兴的远景图像。
侯永志说,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表述得更加完整、越来越清晰,将有利于消除一些对“城乡一体化”理解上的偏差,使得乡村振兴的远景图像越来越清晰,即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形成工农互助、城乡互补的发展格局,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 标签:情来不自禁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国际观察丨QDII额度发放常态化 跨境投资更便利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向17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发放了103亿美元额度。…
- 基层治理路(10)丨贵州习水:“五到组”网格化探社会治理新路
- 李艺铭:数字经济核算统计标准出炉 为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支撑
- 热点丨碳达峰碳中和硬仗 正驶入“快车道”
- 百年纪事(102)丨文艺八条发布
- 聚焦丨推动政府税收高效有序征管
- 商道经纬丨“618”年中购物节或迎来一波“补偿性消费”
- 时报时评丨高考只是青春的起点
- 【视频】国研中心党员风采录②丨杨玉洋:努力践行党员干部“关键时刻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 股市进行时丨A股“杠杆牛”卷土重来?
- 人民币汇率单边上涨态势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