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战略接续发力擘画“十四五”“三农”发展新蓝图
决战决胜@2020 策论(5)
王小霞
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站在即将迈入“十四五”时期新的历史起点,如何让刚刚摆脱绝对贫困境地的人们继续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为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到‘十四五’,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交汇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发展主题。”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但要求尽快消除贫困,还要逐步实现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接续发力,共同擘画“十四五”“三农”发展新蓝图。
扶贫将从集中攻坚向长效机制转变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要解决好特惠性扶贫政策向普惠性民生政策转变、超常规扶贫攻坚向常规性贫困治理转变。如脱贫攻坚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政策需要调整为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政策。
“现在看,脱贫攻坚很多政策非常有效,如果突然停掉,容易出现‘断崖式’变化,贫困户也很难接受。”金文成告诉记者,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农民收入下滑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2020年将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终结。“十四五”期间,尤其是初期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重要的是防止返贫。“要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及时通报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家庭的预警信息,提前介入帮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徐小青指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云龙表示,在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要让脱贫攻坚的效果更为长远可持续,注重培养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动力。”徐小青指出,反贫困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特征,2020年后,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的消除不等于扶贫工作的终结。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因此,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要从超常举措向常态帮扶转变,从集中攻坚向长效机制转变,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接续推进两大战略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下一步,该如何做好接续推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工作?
“‘十四五’时期,接续推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金文成说,第一,组织体制的延续。脱贫攻坚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体制非常有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这样的体制可以优化延续,落实好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
第二,脱贫经验的衔接。党的全面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加投入、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形成的社会扶贫大格局,这些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经验都可以延续下来,汇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脱贫政策的接续。围绕脱贫产业、脱贫事业形成的相关政策要进行延续。一方面,脱贫不脱政策,另一方面,脱贫政策要由原来的面对特定群体、特定地区、特定对象向普惠制转变,要面向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形成更为普惠、全面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使群众不会因特定政策出现边缘化现象,更可以体现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第四,脱贫产业的转型。当前,很多扶贫产业主要集中在种养业,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解决温饱。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链要进一步延长,要做实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同时,要防范两大风险:一是产业同质化风险导致市场波动、损害农民利益;二是市场风险导致的价格大起大落、产业大幅波动。
第五,脱贫就业的转换。一方面推动农业人口走出去在外就业,稳定走出去人群在就业地落户进城。同时,鼓励和发展当地产业,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只有把充分就业做实了,才能长期、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农民收入下滑。
乡村振兴将重塑城乡关系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为要求,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而全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三农”的新目标与新定位。
徐小青告诉,“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期,也是农村全面小康后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的关键期。为此,在实现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要逐步把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依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期间,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促振兴,力争到2025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如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面,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在农村投资方面,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更好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农村改革方面,围绕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出重大改革举措,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支撑来自农业、农村、农民,表明广大农民为中国的现代化前期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陈文胜告诉记者,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必须要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取得关键性突破,核心是保护并不断增进农民的利益。
徐小青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目标是“重塑城乡关系”,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改变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城乡产业发展脱节、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最终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 标签:古今双穿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国际观察丨QDII额度发放常态化 跨境投资更便利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向17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发放了103亿美元额度。…
- 基层治理路(10)丨贵州习水:“五到组”网格化探社会治理新路
- 李艺铭:数字经济核算统计标准出炉 为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支撑
- 热点丨碳达峰碳中和硬仗 正驶入“快车道”
- 百年纪事(102)丨文艺八条发布
- 聚焦丨推动政府税收高效有序征管
- 商道经纬丨“618”年中购物节或迎来一波“补偿性消费”
- 时报时评丨高考只是青春的起点
- 【视频】国研中心党员风采录②丨杨玉洋:努力践行党员干部“关键时刻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 股市进行时丨A股“杠杆牛”卷土重来?
- 人民币汇率单边上涨态势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