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信息

打通堵点助推消费内循环

聚焦畅通国内大循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国内大循环是主体,这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2021年,我们要以什么为抓手发展好国内大循环?专家认为,“国内大循环”所针对的两大痛点分别是,内需循环不畅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尚未实现自主可控。因此,构建“国内大循环”需依托两大抓手——扩大内需与科技创新。本期新闻洞察将围绕这两大抓手予以分析。

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消费是很重要的环节。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消费整体表现疲弱,消费信心指数反弹相对有限。2021年,要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消费内循环,必须打通消费堵点、痛点,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找准消费堵点、痛点

实际上,中国的消费增速下行在疫情前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主要还是因为制约我国消费的一些堵点、痛点还存在。在业界专家看来,主要集中在消费环境不完善、供给能力不足、消费潜力未充分挖掘以及居民收入提高较缓慢等方面。

在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看来,消费领域阻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痛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一是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市场主体普遍小、散、乱,专业性差,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了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和升级。一部分居民对境外高质量消费品需求旺盛,造成国内消费外流。

二是消费市场环境需进一步规范。当前,我国国内市场消费环境尚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产品质量体系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体制机制建设能力相对滞后。市场主体责任落实不够、消费者合理诉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满足,消费者维权渠道不通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正在建设。

三是下沉市场消费潜力尚需挖掘。近年来,随着一二线城市消费量日渐饱和,由三四五线城市及县镇农村构成的下沉市场里的“小镇青年”成为提升消费的主力军。但乡村与城市流通体系差距较大,城乡流通不平衡,流通渠道衔接不畅通。

四是流通领域智能化水平不高。互联网减少了流通环节,扩大了流通半径,提高了流通效率。但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流通领域信息化水平不高,流通信息不通畅。具体体现为农村宽带普及率不高、商业智能设施不足、电商与物流发展不协调、线上线下规则不统一、商业诚信体系不健全、侵权假冒行为时有发生、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曹立认为,从目前看,制约居民消费水平的核心堵点就是消费能力。因此,需求侧改革的内核是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减轻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从而进一步释放国民消费潜力。

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针对消费领域这些堵点、痛点,业内专家给出了建议。洪勇建议, 一是大力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掌握知识产权,加大技术开发投入,提高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二是持续完善消费市场环境,营造线上线下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环境。加大对侵权假冒、无证无照经营、虚假交易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消费者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

三是着力建设农村消费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流通体系,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促进形成以乡镇为中心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优化快递服务和互联网接入,培训农村电商人才,提高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扩大农村消费。

四是加快推进“智能+流通”。提升流通信息化程度,强化流通领域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居民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基础。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春海建议,要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减少居民谨慎性储蓄动机。同时通过完善要素市场、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革收入分配体系,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杨子健认为,目前我国低收入人群主要是农民工或无固定职业者。因此,除了完善低收入人群在就业、收入方面的制度之外,还应加强职业教育补贴支持,不断加强劳动权益保障,如杜绝欠薪等问题。

以重点消费为抓手

我国有庞大的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只有形成最终消费,让经济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逐步恢复,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2021年,要推动消费内循环,应该以哪些方面为抓手呢?

从商务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出,2021年政策重点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二是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三是提振餐饮消费;四是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

除了政策关注的大宗消费和重点消费,洪勇认为,应该从四方面入手推动消费内循环: 一是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持续发挥步行街示范效应。加快发展消费升级新业态,优化和升级具有本地特色的商业业态。依托数字赋能,推动老旧商圈改造,建设智慧商圈。

二是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高的城市进行示范试点,集聚全球优质产品,吸引海内外消费者,引领时尚消费潮流,形成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三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引导企业提高夜经济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夜间旅游、文化体育、亲子活动等供给,作为餐饮和休闲娱乐的有效补充。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餐饮外卖、网约车、直播等夜经济新模式,激发线上夜间消费潜力。

四是健全农村流通体系。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推进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让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胡畔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的开篇布局将为实现“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重要基础。在2021年,要以何为抓手,让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首先要加快布局新基建,为科技创新应用打好“基础”;其次要扬长补短,一方面要继续发挥通信设备和电子设备制造等中国科技的“长板”,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足中国科技的“短板”;最后要畅通产学研链条,让科技成果能顺利转化落地。

打好“基础”:

新基建的布局要加快

在过去的一年中,新基建被屡屡提及,是名副其实的经济热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新基建主要瞄准未来重要技术进步的领域,其应用场景分布在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医联体、智能交通、远程教育等领域,因此,加快布局新基建,将为科技创新应用打好“基础”,而新基建的发展,也将会带来产业之间的协同和结构的升级。

事实上,自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即经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后,新基建的相关布局就进入了快跑状态。

以5G通信网络建设为例,作为万物互联的重要桥梁,5G通信网络建设意义重大。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5G飞速快跑,新增5G基站约58万个,推动共建共享的5G基站33万个,累计建成5G基站71.8万个,为多行业的5G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层面的部署中,针对新基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则明确把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综合来看,这些要求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规划部署予以明晰。

因此,2021年新基建发展的重点,一方面,是要根据《建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规划和细则;另一方面,则是要找准新基建的具体定位,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应用需求,进一步细化布局,为后续的科技创新应用奠定基础。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快发展新基建,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根据功用性、商用性来设计不同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吸引社会主体来共同参与。他预计,2021年新基建将呈现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资、加快布局的特点。

扬长补短:

科技创新要“软硬件”兼备

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2021年,科技创新该从何处着手?有分析表示,在科技领域,通信设备和电子设备制造是中国的强项和长板,而半导体及设备、软件及内容制作则是中国科技的典型短板,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扬长补短。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已经作出大量布局,包括相关的基础性研究,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课题以及举国体系下的科技攻关项目等。‘十四五’时期,以举国体制为主的基础研发和重点研发,以大市场所孕育的市场化创新项目,‘两条腿’相结合,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可能会有重大突破,这也是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必经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不难发现,“十四五”时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程度再上一级。有专家表示,在2021年,一方面应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升技术进步对成熟工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链整体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总而言之,2021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仍然要“软硬件”兼备,扬长补短。其中,补短板的主力军应该是政府还是市场、科研队伍建设、基础研发与应用型研发相结合等,还需要重点考虑。

畅通“链条”:

畅通产学研链条加快成果转化

打好科技创新“基础”,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终要实现成果落地,畅通产学研链条必不可少。2021年,畅通产学研链条仍然是让科技创新能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重要一步。

有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产学研链条不畅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研发、品牌、设计、售后等为发达国家所掌控,国内企业属于“按图生产,售后不管”的贴牌加工模式,没有迫切的研发、设计、品牌和售后需求。二是科研人才分布与制造业严重脱离。一些城市高端科技人才集中但制造业不足,一些城市制造业足但高端科技人才不足。

因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赵大全认为,要畅通产学研链条,一方面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智富转化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创建各种科创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器等,加速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还要打破区域封闭,鼓励区域间产学研融合。

开局新展望③丨以能源革命 为抓手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协同

开局新展望②丨厘清认识 创新模式 新基建有望扮靓“十四五”发展

开局新展望①丨财政减税费保民生 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起好步

预见2021②丨2021年有效投资将成经济复苏重要引擎

预见2021①丨消费新动能持续释放2021年消费或“V”型反弹

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2018寒假放假时间表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