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信息

首季经济强劲复苏 稳定和改善预期仍是关键

在一季度中国GDP增速等核心经济数据即将公布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释放了重要信号。中国经济时报邀请三位专家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研判。他们认为,在经济复苏和去年低基数的共同作用下,一季度经济增速将显著加快,我国经济增速短期冲高后将会逐步回落到潜在产出附近。未来宏观经济治理的关键在于稳定和改善预期。

嘉宾

石英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唐建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刘向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主持人 周子勋

一季度经济增速将显著加快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市场普遍认为,在低基数、生产率加快增长以及出口、工业和服务业强劲复苏的综合带动下,一季度GDP出现两位数增长应无悬念。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也作出了定调。对此,您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怎样的预期?

石英华:根据已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看,一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呈高速增长,经济延续了2020年二季度以来的稳中向好态势。根据我们的预测,全年经济增速在8.5%-10%。

经济同比指标呈现大幅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经济恢复向好的体现,也与去年受疫情冲击同比指标的低基数效应、今年春节就地过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等因素有关。因此,客观评价指标表现,至少应扣除基数影响后,参考两年同比增长指标的平均数判断,或参考疫前的水平判断。

可以看到,投资、消费、生产等指标反映出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两年平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8.1%,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6.8%,高技术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

但是经济复苏不均衡的特征较明显。从供求平衡看,供给端的恢复快,需求端恢复慢;从不同规模、类型的企业看,大中型企业恢复快,小微企业恢复慢;国有企业恢复快,民营经济恢复慢;从主要投资看,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长快,制造业投资增长慢。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两年平均数为下降3.4%。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唐建伟: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疫后复苏时期,经济增长的动能逐渐恢复。在经济复苏和去年低基数的共同作用下,一季度经济增速将显著加快,预计达到18%左右。经济增长加快在多个方面已经有所体现。

第一,三项PMI显著上升。3月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综合PMI分别为51.9%、56.3%、55.3%,各自比上月上升1.3个、4.9个、3.7个百分点。三项PMI显著上升好于预期,经济景气度上升,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

第二,生产端保持快速增长。随着疫情消退,未来服务业有望实现较好增长势头。从高频和周频的价格数据来看,柯桥纺织价格指数、中国棉纺景气指数、煤炭综合价格指数、南华工业品指数集体处于上升趋势,工业生产增长势头较好。

第三,投资处于恢复阶段。在 我国,疫情对需求的冲击要大于生产,疫情好转以来生产端率先复苏,需求端的恢复相对滞后,投资需求尤为明显。积极抗疫政策和需求回暖促进民间投资得到修复,制造业投资将明显加快。年初以来主要钢材价格指数上升,特别是春节假期结束后呈加速上涨势头。重卡、挖掘机、水泥销量呈快速增长势头,预示投资增长前景较好。

第四,消费有望成为疫后经济恢复的拉动主力。当前消费恢复弱于工业、好于投资,虽然消费实现快速增长,但是仍低于疫情之前水平,春节之后处于快速复苏期。1-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48万人,就业形势整体稳定,有助于促进消费预期改善。餐饮行业将快速恢复,线下消费逐渐恢复,汽车类零售增长很快。

第五,出口增长势头较好。1-2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累计同比增长60.6%,近两年平均增速为15.2%。一方面海外疫情蔓延背景下国外生产订单回流国内,另一方面低基数抬升作用明显,一季度出口增长好于预期。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外需状况有望保持稳定,出口增长前景较好将继续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刘向东:当前,市场普遍预期,我国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速有两位数以上的反弹,随后会逐季度回落,全年有望保持在7%-8%左右的高增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理由: 一是受去年低基数影响,今年一季度延续去年四季度经济复苏态势,有望保持较高增速,综合考虑会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速,此后因去年基数逐步走高,后续三个季度的经济将会持续走低。但在全球需求回暖的带动下,后续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仍有望保持较高增速,促使全年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速。 是消费恢复有所加快,将对经济增速持续回升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6.4%,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当季同比贡献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三是经济活动仍处于景气区间。3月份制造业景气持续回升,非制造业扩张进一步加快。四是继续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工作。尽管疫情在局部地区有所反复,但我国已能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并且积极推动全社会的疫苗接种工作。当前,中央和地方积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急转弯”,继续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激活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畅通的经济循环,这些举措将为全面促进传统消费回暖和潜力释放提供重要环境和条件,也有利于加快培育新型消费。

今年季度经济增速将呈前高后低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当下经济形势?

唐建伟:2021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以上,低于国内外大部分市场机构预测。考虑到去年经济增速为2.3%,形成低基数,今年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难度不大,我们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高于6%,有望达到9%左右。受2020年基数影响,2021年季度经济增速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一季度经济增速很高,二季度之后逐渐回落,四季度将回归到正常增长水平。

今年经济同比增速可能呈同比逐季下降趋势,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主要原因是同比基数的影响。鉴于疫情导致去年同期基数低带来不可比因素,分析经济形势要既看同比又看环比。今年上半年以后恢复时期,经济同比和环比增速都将比较亮眼;下半年同比增速将放缓,环比增速可能逐渐趋稳。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开启经济发展新时代。当前是经济增长模式切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未来将淡化经济增速指标,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刘向东:由于去年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比较突出,使得今年经济增速出现非正常的反弹。这种超跌后的反弹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我国经济增速短期冲高后将会逐步回落到潜在产出附近。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要有客观认识,既要认清当前经济形势确实出现明显好转,甚至会让市场产生超出预期的乐观,但经济恢复情况还要综合2020年和2021年两年的平均值来研判,并与2019年正常时期的经济表现相对照。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速仍处在下台阶的关键阶段。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持续下滑态势。倘若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低于2019年6.1%的水平,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趋势性下降尚未遏止。按2012年以来平均降幅推算,到2035年将难以实现翻番目标。由此可见,当前经济形势仍未恢复到2019年的情况,而要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不仅要继续采取逆周期调节的政策措施,有效恢复市场需求,促进市场主体恢复正常经营,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还要抓住经济向好的时间窗口,加快推动改革开放,适应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更大的改革开放红利支撑,确保经济增速回落至5%-6%的中速平台上来,并促使这一增速维持5到10年乃至更长时间。

经济运行中面临新变化新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经济向好的背后需要关注哪些风险和挑战?

石英华:虽然短期预期有所改善,但是长期预期仍待改善。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6%和51.4%,均呈现连续12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但2月份小型企业的制造业PMI在临界点以下。

此外,3月份中国通胀涨幅超出预期。CPI由2月同比下降0.2%转为小幅上涨0.4%;PPI同比则由2月的1.7%大幅上扬至4.4%,环比由2月的0.8%加速至3月的1.6%。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当前的盈利修复局面还没有构建促进制造业投资实现较高速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多种因素影响市场主体预期稳定。民营经济投资萎靡,用工需求增长难,就业改善仍然艰难。居民预期不稳,低收入人群收入预期不乐观,消费乏力。中高收入人群预防性动机强化,边际消费倾向降低。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仍未形成,国际国内两个循环受全球疫情及严峻形势影响仍存在阻滞。

唐建伟: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风险和挑战。

一是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存在不确定性我们面对的是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带来深远影响,不仅影响到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及市场预期,而且还将影响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上游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带来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我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将对我国形成输入性成本上涨压力。事实上,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以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50次会议相继作出了警示。受初级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以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相关行业价格正在走高。3月份P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个月扩大2.7个百分点。在PPI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影响1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为3.4个百分点,其中新涨价因素较为明显。受输入性价格上涨和终端需求带动的影响,预计PPI涨幅将较大,年内高点或在二季度出现。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存在,将使国内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受到限制。

三是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的风险。去年疫情影响下经济增速下行及信贷多增,宏观杠杆率出现明显上行。去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到270.1%,全年增幅27.7个百分点。企业和居民住户部门杠杆率过高,分别为162.3%、62.2%。为稳定宏观杠杆率,2021年需要控制信用进一步扩张。而宏观政策如果收得过紧,又将影响整体经济的疫后复苏。

刘向东:当前,经济向好的背后仍有不少挑战和风险,特别是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

从外部风险挑战看,一是疫情风险远未消除,即便已广泛接种疫苗,但疫情再度暴发的可能性犹在,英国、巴西、尼日利亚等地已出现变异病毒,美国也出现接种疫苗后再度感染的案例,疫苗的持续有效性值得关注。 二是美国采取的超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冲击。尽管美国经济复苏向好会给我国出口带来提振,但美国在维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出台了天量的财政刺激救助方案,促使美国形成天量的债务规模(美国政府债务现已超28万亿美元)。美国利用低利率政策降低了发债成本,为经济恢复赢得了时间,并利用美元霸权把通胀预期转嫁到国际市场,这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压力。 三是多边贸易投资冲突有可能加剧。疫后发达国家有针对性的贸易投资调整,特别是保护主义政策将对我国外贸增速带来较大冲击,经贸规则和地缘政治冲突也会加剧,从而给我国外贸增长的持续性构成威胁。

从国内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在向好发展过程中仍有隐忧,一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包括农产品价格上涨将会逐步推高物价,特别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令人担忧。 二是中小企业恢复正常经营仍存在较大困难。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抗击疫情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反而将会增加。相比于金融和房地产行业,制造业融资难度加大,甚至面临较大的资金链断裂风险,而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有所冒头。 三是经济复苏的结构性差异明显,如外需继续超预期的强劲,但需求端并没有明显改善,国内消费恢复仍低于预期,经济增长尚未摆脱投资依赖症,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民间投资依然疲软,设备购置投资尚未有起色。

稳定和改善预期是宏观经济治理的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宏观金融政策将怎么走?应抓住哪些关键点进行精准施策?

石英华:在我看来,稳定和改善预期仍是政策出台和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2021年经济增长面临新的不确定性。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循环需要从宏观微观方面打通堵点、断点。疫情冲击与体制层面、政策层面和经济运行层面的变化相叠加,公共风险水平明显上升,稳定预期、改善预期是宏观经济治理的关键。这需要改革与政策相结合来实现,政策能在短期内救急和改善预期,而改革则能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有利于长远发展。

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还须加快改革科研投入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速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产权等法律制度,延续针对小微企业的纾困救助政策,改善不同层次市场经济主体的预期。

加快推动户籍、社保制度改革。通过增加公共消费缩小消费差距,落实保就业,促进稳就业,促进居民收入预期的稳定。改善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预期。

进一步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改革。加快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逐步提高中央政府支出占整个支出的比重。健全地方税体系,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保障地方政府基本的财政能力。稳定各级地方政府预期,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唐建伟:今年宏观政策要综合考虑疫后经济恢复和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政策“不急转弯”。

随着疫情影响消退,财政政策将逐渐回归正轨。2021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综合考虑了疫情逐渐转好和经济逐步恢复,仍然延续了积极财政政策基调。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将有大量新建设项目规划及实施,这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支持。2021年将稳定宏观杠杆率,重点将稳住企业部门杠杆和居民部门杠杆水平,这同样需要财政加大积极力度,特别是提升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以此来稳定企业和居民杠杆。

随着经济逐渐恢复,货币政策顺周期回归常态,“不急转弯”,仍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定向支持措施,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同时,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防范资产泡沫增长和金融风险。货币政策要做到精准滴灌,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且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考虑到疫情期间对小微企业发放的优惠贷款到期偿付压力,2021年将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必要时仍建议通过定向降准的方式来为小微企业和制造业提供定向的流动性支持。

刘向东:我认为,未来的宏观政策关键是要保持稳定性。对外,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为了对冲美国天量债务和流动性外溢的影响,需要适时及时优化调整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财政、货币、就业、消费、投资、产业、区域、城乡等宏观政策的有效组合,加快构建应对输入性通胀的长效机制,同时谨防房地产泡沫做大乃至破裂,管控好流入房地产的资金来源,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资产,增加实物等权益资产,短期降低美债等美元资产储备,谨防外部冲击触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内,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施策重点放在缓解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上来,在加快推进市场复苏的前提下,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堵点,抓紧摸清中小企业资产抵押状况,找准其经营性信用贷款难的症结,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无抵押信用贷款机制。充分利用经济向好的时间窗口,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发明人激励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对颠覆性技术的掌握和能力,加快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同时,统筹用好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加快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鼓励中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熟悉掌握国际规则,运用好已签订的高标准贸易投资协定,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比较优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新闻出版单位领导人员研讨班暨新媒体运营管理培训班

因城施策显成效 清明假期全国楼市成交分化

百年足迹⑨丨广州:高举红色火种 争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数说百年②丨粮丰农稳民安 把14亿人饭碗牢牢端在手里

数说百年①丨百年逐梦:钢铁脊梁撑起世界半壁江山

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