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信息

人口质量红利待转化 专家建议优化人口政策

周雪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土中国”正日益发展为“城镇中国”,这将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城镇化率有潜力以较快速度提升的发展机遇期,人口数量红利虽然会逐渐消失,但人口质量红利有待逐渐释放,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市场化高的地区吸引人口能力更强

从七普数据来看,在我国人口数量红利整体减弱的大背景下,不同区域的人口红利截然不同,人口流出型地区发展面临挑战,而人口东进南下则给东部和南部发达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机遇。以长三角为例,过去10年净流入近2000万人,这意味着催生巨大的住房等需求,人口数量红利尚未消失。

同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特征也不尽相同。如有“包邮区”之称的江浙沪皖,经济富庶,气候宜人,但老龄化程度也是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5岁及以上人口数据中,这四个省份中已有三个省份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同为经济发达省份的广东,人口却比长三角“年轻”很多。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七普数据来看,城镇化率大幅提升,“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到65%的规划目标将会顺利完成。但要提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水平,要有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数据显示,广东人口增速最高,增加了2000多万人,总人口达到了1.26亿,同时老龄化程度是偏低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12.35%,再次证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吸引人口能力更强。”易鹏说,这也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市场化的趋势和路径,只有这样这个地区才会更兴旺,有更多人来。

“人口总规模面临下滑,部分地区人口流失是难以避免的。”谈到人口流失型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冰子告诉,这种情况应关注两方面因素:一是地区是否有吸引人的发展机会;二是对于那些人口流出状况难以改变的地区,要做减量发展的规划,适应人口发展的趋势。

此前,考虑到我国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张冰子曾提出了政策选项,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10年来,人口依然向东部地区流动,这个趋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基本没有变化,这是人口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进行的自我调整,反映了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未来要科学应对人口流动和老龄化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分析认为,“十四五”时期预计将是21世纪最后一个人口完全正向增长的发展规划期,而到“十五五”时期,我国会迎来人口总量的“拐点”。如何应对人口“拐点”和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国家层面的课题,更是各个地方必然面临的挑战。

人口自由流动与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这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有些地区如东北人口流失过多,过早地出现了人口“拐点”也引起关注。

谈到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宋向清认为,要从两方面看待:一是人口流出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形成劳动力不足和消费力下降等瓶颈,导致欠发达地区后来居上的动能减弱。二是人口流入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劳动力不足问题得以化解,新增人口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但是,整体上看,人口自发和自主流动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发挥劳动力对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效用最大化,以及经济规模和GDP总量最大化。

“事实上,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连续40余年的这种人口流动趋势和人口空间布局调整是利大于弊。一个开放的自由流动的人口政策优于封闭的僵化阻滞的人口政策,我们已经尽享这种人口流动的益处,以后还必须保持这种政策和机制,不搞人为设限,不搞硬性阻滞。”宋向清强调。

宋向清告诉记者,“下一步人口流出型地区首先要尊重居民的自主选择,允许其自由流动。在此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用好国家政策,引进资本和项目,打出有发展机会、有稳定收入、有乡情亲情、有事业平台等留人组合拳,尽可能地让居民留下来,在家乡创业,在家乡发展。”

对于如何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李佳对表示,只有超前谋划,开发老龄群体价值,盘活老龄群体资源,推动人口发展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才能加快开启新的人口红利。

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 “银发蓝海”潜力大

孙兆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公布,数据凸显我国面临的人口变局。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在整体人口中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课题

当前,全球老龄化形势严峻,并呈不可逆之势,放眼全球,日本、德国等更是进入了“高龄社会”。

根据《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导致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原因,首先,受中国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基数在逐步变小。其次,当前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90后、00后生育意愿明显下降,新生人口出生率下降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整体来看,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两个主要原因。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吴信如对表示,应正确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第一,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除出生人口减少外,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质量、医疗和保健水平等提高引起人口寿命延长所致。第二,老年人口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经验和人生智慧,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即使退休,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第三,老年人口在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是房车旅游等消费的重要力量。第四,很多老年人因没有工作羁绊而能够选择异地养老,是养老产业和养老房产的重要需求者。第五,随着20世纪60年代及此前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他们赶上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好时光,积累了大量的房产和金融资产,未来会遗留较多财产和物质资本,使未来年轻一代人均资本得以提升,从而促进未来人均收入的增长。第六,老年人口占比高也促进了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对表示,当前,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包括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都存在这个问题。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可能会使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以及消费结构或者消费重点产生更多变化。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则表示,不应对人口老龄化过度忧虑、紧张。当前,中国正处在进入长寿社会的入口,但人口学知识体系还停留在工业社会,人口学知识与体系的更新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励提高生育率、延迟退休年龄等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类问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扭转老龄化的进程。针对于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

“银发蓝海”潜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既存在“挑战”也存在“机遇”,因此,要在积极进行人口结构调整的同时顺势而为,在“挑战”中寻找“破局”之机。

从“挑战”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势必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以养老用品为例,此前工信部联合其他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2025年老年用品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艾媒咨询认为,在多方需求的驱动下,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到2022年预计突破10万亿元。可以说,我国养老产业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人口老龄化将对未来消费市场带来哪些影响?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对部分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对于老年康养行业来说,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机会。未来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旅游业也可能会得到提振。“事实上,旅游消费最多的年龄不是20岁、30岁,而是50岁、60岁,因为那个年纪的人既有钱又有闲。”

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通信和ICT事业咨询部总监陶旭骏则表示,未来,厂商在进行产品和服务设计的时候,须越来越重视老龄人口市场。

数量型红利转向质量型红利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晓红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但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区域分布等情况都发生了变化。而人口情况的这些变化,将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人口增速放缓,但规模还在增加,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我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并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今后应抓住人口红利窗口期加速产业升级,提前布局产业、人口、就业、社保等政策,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老龄化等具有重大意义。

“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与2010年相比,下降6.79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规模仍在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也应看到,近10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人口抚养比由2010年的34.2%回升到2020年的45.9%,已经处于人口红利期的末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所研究员张本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副研究员钱诚表示,尽管当前我国15—59岁人口占比与2010的70.14%有所下降,但横向比较,我国的劳动年龄规模仍有优势。此外,在人工成本方面,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绝对成本还有优势,相比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单位投入产出效率也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钱诚告诉,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是中国发展最大的“底气”。

在张本波看来,近年来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为经济增长带来越来越多的贡献。今后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本储备,加快从数量型红利向质量型红利的转变。

人口结构分布变化深刻影响着经济长期发展

“人口问题是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人口结构分布变化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钱诚表示。

从七普数据来看,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064万人,比重约为13.5%,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钱诚认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将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就业、消费、投资、储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及政府公共服务等都带来巨大挑战,以消费为例,老龄化将带来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相关消费需求。

张本波也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如老年人口总量和占比增加,会不会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制约资本积累;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有可能降低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老龄劳动者的增多有可能影响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对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保障能力也将带来更大压力。

从人口地区分布数据来看,与2010年相比,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下降。

“这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的结果,同时,人口向产业集聚地区和大中城市群迁徙流动,也将影响我国重大区域战略的实施。”钱诚表示。

从城乡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城镇人口比重为63.89%,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张本波告诉,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是保持经济活力的核心动力,会产生新的投资需求、投资方式和生产方式,会带来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也会要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断适应人口流动的新需求。

钱诚认为,我国城镇化率不断加快,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对国土资源优化、农业农村建设、城市住房消费及教育、医疗服务供给等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此外,张本波强调,还应关注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关键是要持续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可以考虑重点从‘三个红利’入手:一是促进生育率合理回升,平缓劳动力供给总量变动,避免人口数量红利过快衰减;二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全面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和文明素养,储备增厚人口质量型红利;三是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推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创造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人口结构红利。”

视点丨钢价上涨过快 下游企业面临亏损压力

民航市场迎来强势复苏

时报时评丨推动经济全面均衡恢复是当前金融政策重点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丨政策再加码 力促就业形势承压向上

智观天下丨全球人口增长趋势:斯芬克斯之谜?

数说百年⑥丨钱袋子与新生活百年中国演绎共同富裕路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我的狐仙老婆txt下载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