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万大学生如何从毕业到就业“无缝连接”
就业,一头连着企业运营,一头连着民生冷暖。909万2021届高校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进入求职战场,如何抢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窗口期,让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无缝连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重要关切。
嘉宾
张丽宾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研究员
焦 豪 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创业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赵 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武靖州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人 周子勋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6月份毕业季来临,909万高校毕业生将要求职就业。请问当前就业形势如何?存量和增量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怎样的就业环境?
张丽宾:从4月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国经济处于持续稳定恢复中,工业生产稳中有升、服务业恢复扩张、投资与消费持续恢复、货物进出口增势良好,为就业恢复创造了条件。城镇调查失业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年初的5.4%下降到4月份的5.1%,已恢复到疫前的水平;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37万人,同比有较大增幅。总体上,就业局势初步得到恢复,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从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看,招聘岗位数量持续大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处于历史高位。4月份招聘需求人数同比较大幅度增加,多数企业有招工需求,且部分企业是扩张性的招聘需求,表明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环境较好。
焦豪:由于疫情所带来的经济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产业规模的紧缩与扩张等一系列市场变化,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仍持续深入地影响着就业,无论存量还是增量毕业生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就业环境。
赵文:今年我国就业形势延续总体平稳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接触性服务业恢复的相对缓慢。2021年就业总量压力不减,需要安排就业的城镇新增长劳动力仍然在15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909万人,达到新高。同时,劳动力市场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制造业、服务业普工难招,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
武靖州:当前,因疫情防控影响经济社会运行进而导致的就业压力已大大缓解,但因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强化,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疫情何时终结尚不明朗,虽然国内疫情防控情况较好,但企业预期不稳,在生产能力扩张与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依然谨慎。另一方面,除2021年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909万高校毕业生外,2020年尚未就业毕业生还有一定存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本质上是结构性的。高校毕业生拥有较好的知识水平,在全国性的就业市场上并无太大劣势。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对大学生吸引力尚显不足,而制造业部分岗位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专业性技术又无法满足。
就业将延续回升向好趋势
中国经济时报:与以往相比,今年就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和难题?就业趋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丽宾:虽然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经济稳定恢复,但是疫情反复多变,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同时,全球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世界经济恢复很不平衡,国内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难题。
一是稳就业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城镇新增就业低于2019年同期,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保险领金人数呈增长态势,城镇调查失业率仍有波动上升的可能,部分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着比较多的困难,接触型消费恢复缓慢,规模越小的单位招聘需求下降越多,小微企业、个体户抗压能力弱、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困难。就业增长动力还不充足,企业稳岗扩岗压力较大。
二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受疫情影响,出国留学人数减少,留学回国人员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使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从需求看,目前,市场岗位供给尚未完全恢复,高校毕业生需求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增长还较缓慢,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的情况会增加,失业率会维持在较高水平。此外,在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强,生活成本压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会更加突出,公共部门、发达地区、科教/金融/信息等行业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而经济不活跃地区、低收入行业、基层部门和中小企业招人留人难问题会更加突出。
三是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疫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意愿减弱,外出务工人数减少,这将进一步加剧东部等农民工用工大省招工难和用工成本上升,影响企业发展;同时,可能造成中、西部劳务输出省份本地就业压力增加。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正在吸纳更多的劳动者流入,使制造业、住宿餐饮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用工紧缺进一步加剧。结构性就业矛盾还体现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新技术新产业人力供给不足、劳动者工作时间超长、工作压力增大,而传统岗位人员由于数字技能不足就业风险增大。
虽然当前就业面临不少挑战和难题,但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在一系列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措施下,我国就业将会延续总体平稳、回升向好的趋势。
焦豪:从挑战来看,第一,归国人员加剧竞争。疫情冲击下,一方面留学渠道受到极大影响,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数量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外疫情形势复杂,出现了出国留学学生的归国潮,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国内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第二,失业人员加剧竞争。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导致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被动裁员甚至倒闭,由此产生的大量失业者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面临着与这些失业人员共同竞争就业岗位的局面。第三,市场供需存在错配。随着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市场对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大大提升。但由于毕业生劳动力技能与这些产业的要求存在错配现象,这些新兴产业领域的劳动力缺口却日益增加。
从就业趋势来看,第一,追求体制内稳定性。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体制内收入稳定性的优势。第二,就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伴随国家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借力数字技术的金融、互联网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毕业生主要的期望职业开始转向互联网、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第三,灵活就业的新选择。目前全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2亿人,参与网络平台直播带货、网络写手等新就业形式的毕业生日益增加。
赵文:与以往相比,今年面临就业难题的群体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形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任务比较艰巨。除此之外,农民工就业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结合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形势,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就业渠道还需要扩大,外出农民工有序流动还需要加强引导。关于就业趋势问题,一方面是农民工本地化就业倾向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势和就业意愿不断变化。
武靖州:2021年,就业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疫情强化了原有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一是制造业劳动力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三是民营企业的就业吸引力进一步弱化。
当前就业格局呈现新特点
中国经济时报:从当前就业格局来看,呈现哪些新特点?
焦豪:数字经济引领新型就业形态加速发展,由此为就业格局带来的新特点包括:一是技能新可能。无人机驾驶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电子竞技员等多个新技能职业开始作为个人就业的新可能,已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具有巨大的就业潜力。二是企业新职位。从企业校园招聘的职位变更来看,企业内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字金融服务等与数字技术研发、产品运营相关的新兴岗位数量高速增长,推动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以及企业的创新发展。三是产业新领域。由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水平提升与信息化技术应用催生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产业快速发展,薪酬也相应水涨船高,毕业生开始渐渐朝这些领域聚集。四是区域新分布。由于数字经济岗位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岗位数量较多的省份主要是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数字经济头部省市,薪资水平也呈现阶梯状分布,由此带来毕业生就业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
赵文:从当前就业格局来看,呈现的新特点主要是通过“六稳”“六保”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专项活动,实现了良好开局。工业生产稳中有升,服务业保持增长,服务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市场主体活力增强,这些因素带动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同时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于从恢复期向扩张期的过渡阶段,以接触性服务业为代表的一批行业,恢复还不充分。
武靖州:在原有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强化背景下,当前就业格局呈现出劳动力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分化的特点。当前,我国总体就业岗位不缺,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一直是大于求职人数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有关数据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普工、技术工人、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了2,也就是说,一个这方面的劳动者至少有2个岗位需求对应。疫情进一步助推了这种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的现象。疫情蔓延与防控快速推动了新兴业态成长,产业形态变化大多是不可逆的。但劳动者成长是相对稳定的过程,教育培训事业发展变化也是渐进的。疫情加速劳动力需求变化,加剧了本来就存在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固有的人才层次矛盾进一步强化,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进一步分化。
突出稳岗位、保重点、兜底线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推动稳岗扩就业?
张丽宾:下一步,必须继续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就业奠定基础。要有针对性地延续疫情期间的稳就业措施,尽可能地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包括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带训”政策实施期限,特别是要通过就业政策快办帮办行动,将就业政策落到实处,让政策对象便捷享受到政策。要继续通过鼓励创新创业,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包括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等。还要进一步优化就业服务,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各类劳动力就业,加强就业帮扶,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兜牢民生底线。
焦豪:从国家来看,第一,拓展就业渠道,借助于就业补贴等手段支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推动毕业生走入基层社区、医疗卫生等领域;第二,以创业促就业,加大“双创”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增强资金支持、场地支持、服务支持等的扶持力度以推动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选择;第三,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招聘规模,在岗位分配上向高校毕业生倾斜,增加毕业生专项岗位的数量;第四,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借助于数字技术搭建起省市级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畅通毕业生求职信息渠道,同时增加职业培训机会,帮助毕业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减弱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经验和技能缺乏障碍。
从企业来看,国家要重视市场化就业,可以通过社保补贴、税收减免等举措带动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动企业扩大录用毕业生规模。
从高校来看,第一,高校可以联合企业组织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第二,重视校园创业培训,针对市场需求提供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网络创业等培训;第三,着力培养毕业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推动毕业生自身树立多元发展意识;第四,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开展帮扶行动。
赵文:推动稳岗扩就业,要延续相关政策的期限,突出稳岗位、保重点、兜底线三个方面。一是稳岗扩岗要聚焦支持市场主体。继续放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裁员率标准,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继续鼓励企业不裁员、少裁员。继续对中小微企业开展以工代训给予培训补贴,并重点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倾斜力度,切实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二是聚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对重点群体自主创业或者被企业吸纳的,给予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等。对灵活就业的重点群体,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保补贴,并可以选择灵活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特别要加大对毕业生的支持力度,稳定基层就业规模,适度扩大升学规模,拓宽就业渠道。三是聚焦兜牢困难人员保障底线。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对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失业人员、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参保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继续对参保不满1年的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对困难人员参加培训的,在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的同时,给予生活费补贴,切实帮助困难人员缓解生活压力,尽快实现就业。
武靖州: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就业政策体系,在促进充分就业目标实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受到前所未有冲击的情况下,仍基本保证了就业的稳定。但部分就业政策,主要着眼于短期的就业市场平衡,对于中长期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化解依然乏力。为此,应长短结合、统筹施策,在保障短期就业数量目标实现的同时,更加关注中长期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化解与就业质量的提升。一是着眼于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优化人口管理政策,促进生育政策与人口流动政策更富弹性,减少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错配。二是在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为“蓝领”劳动者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成长性的公共服务,促进蓝领劳动者收入增加与社会地位提升,在逐步推动全社会就业观念转变的同时,为中长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适配的劳动力供给。三是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等兜底性社会保障政策的基础上,推动现有就业扶持政策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适度减少直接性的就业补贴与资助,增加成长性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就业公共服务。
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中国经济时报:从就业观念来看,自主就业、灵活就业成为新趋势。请问应该通过哪些有效举措来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就业、灵活就业?
张丽宾: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新职业的认定、标准开发,特别是加强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促进新职业就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将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规范有序的求职招聘、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等专业化服务。三是加紧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政策,推动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保的户籍限制,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对灵活就业的重点群体,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保补贴,并可以选择灵活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参加社会保险。四是加强政策扶持,帮扶高校毕业生创业和灵活就业。给予创业和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支持,对符合条件的还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税收优惠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扶持,加大创业孵化等产业服务,为灵活就业创造好的环境。
赵文:一是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降低门槛。二是强化政策服务供给,创造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对自主创业、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支持,激发劳动者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三是优化服务,促进孵化。将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规范有序的求职招聘、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等专业化服务。四是研究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兜底措施,推动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保的户籍限制,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抓紧清理和取消不符合上位法或不合理的收费罚款规定,为灵活就业创造好的环境。
武靖州:关键是逐步形成适合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的体制机制与政策。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力全部依附于单位或组织,我国市场化改革是从打破计划经济开始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是从打破“单位制”开始的。当前,我国公共服务提供仍存在一些“单位制”色彩,不利于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因此,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调整,促进自主就业与灵活就业人员与组织化就业人员享受同等水平与便利的公共服务,是促进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湖南篇
热点丨虚拟货币监管再升级 业内称下一步或将出台更严厉措施
专访丨张继争:两大功能区划分 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
智说百年丨洪银兴:从六个维度看党的经济发展思想演进
区域观察丨都市圈,福州打赢翻身仗的关键支点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标签:站着上北大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国际观察丨QDII额度发放常态化 跨境投资更便利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向17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发放了103亿美元额度。…
- 基层治理路(10)丨贵州习水:“五到组”网格化探社会治理新路
- 李艺铭:数字经济核算统计标准出炉 为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支撑
- 热点丨碳达峰碳中和硬仗 正驶入“快车道”
- 百年纪事(102)丨文艺八条发布
- 聚焦丨推动政府税收高效有序征管
- 商道经纬丨“618”年中购物节或迎来一波“补偿性消费”
- 时报时评丨高考只是青春的起点
- 【视频】国研中心党员风采录②丨杨玉洋:努力践行党员干部“关键时刻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 股市进行时丨A股“杠杆牛”卷土重来?
- 人民币汇率单边上涨态势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