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态势如何走出疫情阴霾
从2020年初算起,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经快两年了。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球供应链受阻、能源价格高企、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不确定性,阻碍全球经济态势走出疫情阴霾、迈向持续稳定的复苏。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预计在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全球经济态势仍需两至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最终走出疫情阴影。
主持人 周子勋
全球经济态势短期内
仍受疫情影响较大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全球经济形势面临哪些问题?全球经济态势何时才能走出疫情阴影?
张运成:与以往危机后经济复苏不同,2021年世界经济自去年疫情大衰退后呈现“非典型”复苏,强劲反弹与风险挑战大的两面性均十分明显,动力和阻力面转换快。一方面,全球贸易快速恢复,国际投资大幅上扬,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复苏不均衡、不同步特点明显,芯片荒、疫苗缺、运费升、港口堵、特价涨等现象交织呈现,潜在和显在风险势将抑制全球复苏势头。
今年全球经济强劲反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达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差距明显收窄,但持续复苏和长期增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张远鹏: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不明朗,充满不确定性。最大的问题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其次是由于各国应对疫情采取的应对措施特别是美元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带来的能源短缺等问题。
徐德顺:从全球经济形势情况看,这次疫情冲击下的大面积经济衰退是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其波及面之广之深之远,已经超过了2020年初疫情来临时的预期。全球经济属于复杂经济巨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十分敏感。目前全球经济除了受到疫情影响外,还受到气候问题、发展鸿沟、单边主义、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因素叠加的多重影响。流通环节不畅、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结构矛盾、通货膨胀是未来值得担心的主要经济问题。当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均衡的,疫情也催动了部分经济发展移至线上,促进了数字基础设施创新与完善,激发了数字贸易、数字消费等多种经济新业态。
毫无疑问,当下全球经济发展遭到了新阻力,国际经济规则与秩序正处于二战以来再平衡再调整的新时期。回顾总结近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历史,结合分析现阶段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预计在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全球经济态势仍需两至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最终走出疫情阴影。
蔡之兵: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仍面临三大问题。
第一,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问题。经济生产秩序的稳定是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疫情暴发与持续存在导致各国难以回归,至少是难以同步回归到正常的经济生产秩序。因此,在疫情被彻底控制之前,全球经济形势将会长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风险。
第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调整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从21世纪前二十年尤其是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的经济形势看,即使没有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也会出现深度调整,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实体经济并强调制造业回流,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快推进自身的工业化和技术进步速度,两种发展思路的交汇与竞争显然会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稳定带来较大挑战。
第三,全球贸易秩序重构带来的摩擦性问题。近几年,自二战以来开始形成并日益繁荣的全球贸易体系已经面临巨大的重构压力,尤其是前几年,美国作为WTO贸易体系结构的主导者和获益者开始试图重新建构新的全球贸易架构,并对其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激烈的遏制手段,导致了大量贸易摩擦的出现,严重冲击了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运行。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性自贸协定的制定或者新全球贸易秩序的建立可能需要各国投入更多精力。
从这些难题的性质看,全球经济态势短期内并不能很快从疫情阴影中走出,只有随着疫苗有效性和接种率的提升,疫情在主要经济体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传播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后,全球经济态势才有回归到常态的可能。
供应链困局持续削弱
全球经济复苏动能
中国经济时报:在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近期出现供应链中断现象,显示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脆弱性。高盛日前预期,全球供应链紧张的状况可能会延续到2022年年中才可能缓解。应该如何看待全球供应链的恢复情况?怎样才能恢复正常以稳定连接生产国与消费国?
张运成:全球供应链困局持续削弱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受主要港口疫情封锁及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全球海运成本高企、港口拥堵、集装箱短缺、运费飞涨。疫情封锁、极端气候还导致芯片工厂接连关闭,其影响已从汽车等下游产业进一步蔓延至消费电子等生活领域。目前,国际航运混乱多点爆发,港口货物堆积,拥堵频现。全球供应链存在从短期冲击向长期结构性危机演化的风险。
张远鹏:我认为,只要疫情反复,全球供应链就难以恢复。全球化、专业化分工提高了全球配置资源进行生产的效率,但是供应链的脆弱是其不可避免的问题,不过,这种大流行并非常态,所以全球价值链分工不会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而结束。
此外,跨国企业可能进行更多的在地化、区域化布局,但不能根本改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大流行严重影响的事实。安全与效率是一对矛盾,不可能两全,只有在两者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徐德顺:目前,全球供应链正处于恢复、修复、创新与调整之中。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供应链面临转型升级。疫情也加快催进了全球数字化时代,加速了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疫情导致劳动力短缺,制约了各国产能供给恢复,疫情也引致了全球运输贸易的高成本,进而也影响着供应链恢复速度。此外,也不乏有个别国家,借疫情原因,谋一己私利,推行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借机提升自身的价值链体系。
如何才能恢复正常以稳定连接生产国与消费国?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世界各国携手尽快走出疫情阴影。各国支持WHO工作,提高疫苗全球接种率,提高就业率,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尽快畅通物流人流。二是世界各国加强经贸合作。在WTO规则框架下,积极应对关键领域的生产和供应中断问题,稳定进出口贸易,创新发展贸易经济新业态。三是世界各国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克时艰,在追求自身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宏观政策沟通与协调,有序引导全球供应链的恢复。
蔡之兵:供应链中断现象并非单纯的生产环节问题,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复杂问题。其基本逻辑是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国外的消费需求开始回归常态,再加上部分国家量化宽松的“撒钱”政策,居民需求进一步被激发。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供给体系还没有完全恢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国际供应链就成为了满足这些国家内部需求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疫情严重程度以及防疫政策不同,商品的生产环节不稳定、流通环节不通畅都会导致供应链中断现象的出现。前者包括部分国家由于疫情暴发而出现了大面积的工厂停工现象,后者则指的是商品通关时间较长、港口卸货效率较低、商品从港口到主要城市的运输速度较慢等现象。
从这些因素看,全球供应链的恢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稳定连接生产国与消费国。一方面,从国与国的角度看,要加大生产国与消费国宏观政策的沟通协调力度,努力推动生产国与消费国在防疫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领域尽可能达成一致,降低商品在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为生产消费循环的持续高效进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从各国自身角度看,消费国与生产国都要着力解决自身内部面临的问题。比如消费国要针对性地解决港口运输效率低、物流行业劳动力供给不足、过于宽松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过度需求等问题,而生产国也要尽快破解内部需求增长过于缓慢、核心产品供给不足等难题。
通胀根源与全球供应链
结构性失衡密切相关
中国经济时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通胀水平走高已经成为事实,尽管各国央行大多坚持通胀的暂时性,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和市场人士意识到,通胀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需求的报复性增长,全球供应链扭曲导致供应端同样被制约,因而使得价格变化更加难以预期。据美国劳工部最新消息,美国10月CPI同比上涨6.2%,创造了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揭示出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全球通胀形势是否会恶化?通胀变化反映出了哪些结构性问题?
张运成:全球供应链危机短期难解将持续推高通胀压力。受疫情冲击,2020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保持低位。之后,由于中国工业产值回升和美国需求强劲复苏,工业大宗商品价格面临持续上涨压力。2020年中到2021年中,所有种类大宗商品价格均恢复至疫前水平,部分甚至远超疫前。IMF预计,2021年石油价格上涨近60%,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三年来首次冲破80美元,亚洲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一年内暴涨近600%,世界多地出现能源供应短缺和限电现象。非石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近30%,其中金属和食品价格近几个月上涨尤为迅猛。年初以来,美国天然气现货价格上涨130%,创七年多新高,居民电价也连带上涨;欧洲天然气价格已达年初3倍以上,电价从50欧元/兆瓦时上涨到150欧元/兆瓦时,创有史以来新高。此外,煤炭供应不足导致印度多地出现“电荒”等。
受疫情反复影响,全球性供需失衡恐将持续较长时间。供应链瓶颈正拖累增产速度,令短期通胀承压。美国半导体企业的供应商交货期延误已达到50年来的最差水平。汽车零部件短缺似会延续至2022年。通胀压力持续加剧,对全球尤其是饱受疫情打击、经济萎靡不振的中低收入国家来说,或带来严重社会后果。
张远鹏:全球通胀形势目前是有恶化的趋势,但是主要由于流动性过剩、物流不畅、供应链不稳导致而不是虚假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已经开始减少购买国债规模,这是明显的收缩流动性信号。如美国缩表加息降低流动性,其他主要经济体采取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根本上还是要恢复生产、恢复物流、恢复供应链。这可能还需要疫情好转或者疫情完结。
徐德顺:全球通胀形势确实有所恶化。一方面,通货膨胀是货币问题。疫情以来,各国货币政策普遍宽松,过量货币涌入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通胀恶化。另一方面,疫情、极端天气等突发因素打乱全球供需的正常结构,加剧了全球结构性通胀水平。
本轮通胀变化反映出三大结构性问题。一是环保限产限电政策加剧对能源商品的季节性需求,推高了煤炭和高耗能行业成本,成为高通胀的推手。二是PPI推高CPI,且相互促进。通胀从供应链上游原材料向中下游传导,同时,劳工价格上升拉高服务业价格水平,进而推升整体通胀水平。三是全球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导致通胀通过大宗商品在国际间传导。大宗商品价格普遍波动上升,带来大宗商品消费国价格上涨的压力。
主要国家已经意识到货币“放水”带来的外溢负效应,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应对通胀危机,防范由此引发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国家的刺激政策已经开始收缩,加息紧缩的预期明显增强。
蔡之兵:当前全球通胀形势不容乐观。除美国10月6.2%的CPI同比增速创下1990年以来的新高外,其他国家也面临巨大通货膨胀压力。如英国央行预计,2021年全年CPI接近5%,为原目标的两倍;俄罗斯央行预计,10月份CPI升至13.6%,全年CPI将接近7.9%;巴西1-10月通胀率累计已经达到8.24%,远远高于巴西政府设定的通胀目标上限5.25%;印度10月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2.54%。可见,全球主要国家都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通胀程度会进一步恶化。
实际上,这一轮通胀固然受到货币超发因素的影响。如美国为了应对疫情而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202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已经达到3.13万亿美元,创下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2021年1-9月美国M2增长24.9%,增速为1959年有数据以来最高。显然,超发的美元流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必然会导致通胀现象的出现,但与此同时,此轮通胀的根源仍然与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失衡密切相关。一方面,供需结构失衡是导致各国通胀的主要成因。疫情之下,大量国家内部的生产体系难以正常运行,随之而来的供不应求现象就会直接推高商品价格。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不同环节的结构失衡也会拉高商品价格。疫情的存在导致了较长的通关时间、较低的货物运输效率和较高的运输成本,这些也会间接推高商品的价格。显然,这种价格涨幅也会进一步恶化通胀形势。
面对巨大通胀压力,部分国家开始选择收缩刺激政策规模和力度。比如11月3日美联储已经正式宣布11月底开始缩表。当然,由于疫情已经持续近两年,很多国家都面临较大的促进经济增长压力。对这些国家来说,刺激政策的全面退出仍然有待时日。
未来中美经贸关系
将出现积极信号
中国经济时报: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前,中美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释放出意味深长的积极信号。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如何?有何新突破值得期待?对全球经济恢复前景带来哪些重要意义?
张远鹏:中美经贸关系将从特朗普总统时期的激烈冲撞走向稳定。双方互相削减特朗普时期加征的关税值得期待,新能源、减少碳排放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也值得期待。
中美稳定的经贸关系是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中美经济是全球价值链的核心部分,中美经贸对世界经济稳定至关重要,有利于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及全球贸易,有利于扩大双边投资及全球投资,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徐德顺:中美领导人视频会晤向外界传递出中美两国保持对话沟通机制,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应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中美未来在贸易、投资、金融和绿色经济合作方面值得期待。预计美方在关税壁垒方面或有所松动,但在高科技领域合作仍持谨慎态度。
蔡之兵:从中美领导人视频会晤的情况看,双方领导人都提到了中美合作对中美双方乃至全世界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基调下,可以预计,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将进一步缓和,尤其是取消前几年增加的不合理关税、重新在高科技领域建立局部的合作、放开对教育文化等领域交流的管控措施都是未来值得期待的新变化和新突破。
就全球经济恢复来看,中美经贸关系的缓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中美经贸关系是全球经济体系的“风向标”。过去几年,中美经贸关系的恶化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也让很多国家的宏观政策左右摇摆甚至无所适从。只有中美经贸关系恢复常态,中美双方才能共同引领全球经济渡过难关。第二,中美经贸关系是全球经济体系的“压舱石”。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对全球政治、经济、产业、贸易体系的稳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中美经贸关系保持稳定,全球经贸体系才能保持稳定,各个国家才能得到充足的发展空间。第三,中美经贸关系是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动机”。由于中美双方都具有经济总量大、贸易规模大、市场规模大、消费规模大、产业规模大等特点,双方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不仅有助于中美经济增长,还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强的正面溢出效应。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访谈②丨张占斌:深刻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核心要义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访谈①丨张树华:为什么说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北交所开市掀开资本市场新篇章
焦点丨10月份房价环比略有下降 房价下跌城市数量增加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马 原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会见奥术师,我为你着迷全集,中国工商红盾论坛,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shen/40580.html- 标签:企业工商登记信息,ccc36hd,封雅涵,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全球经济态势如何走出疫情阴霾
从2020年初算起,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经快两年了。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 工信部: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访谈②丨张占斌:深刻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核心要义
- 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丨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 百年纪事(206)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 专访丨刘毅军:天然气保供应急预案应加强演练
- 商道经纬丨RCEP准备就绪 我国外贸进出口迎来更多机遇
- 智库丨王秀丽:工业增长呈现出口牵引高增长特征
- 百年纪事(205)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地方经济观察丨山西:立足“双碳” 全年发展目标可期
- 乡村振兴启新程(8)天津篇丨天津:现代都市农业振乡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