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信息

校企共同发力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

校企共同发力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

青年就业计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感受如何?如何更好促就业?敬请关注本期新闻洞察。

王晶晶

毕业季来袭,不少毕业生陷入找工作的迷茫和焦虑中。

“我前两天刚参加完学校组织的特岗教师政策主题宣讲,因为妈妈是教师,我也想回家乡做一名人民教师。”问及就业意向,河北大学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君君告诉,她正在备战“特岗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采访多位应届高校毕业生后发现,或回到家乡工作,或选择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作,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

“我在网上投了几十封简历,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本来期望值很高,但现在还没面试成功,现在只想着有企业要我就行了。”北京服装学院即将毕业的小艾(化名)找工作并不顺利,不断降低期望值的她感慨道,“看起来没啥技术含量的工作,招聘要求是本科学历,但面试名单中却有不少985、211名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小艾直呼,竞争太激烈了,找工作太难了。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将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让稳岗促就业力度再加码。接受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让毕业生顺利就业,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力,不仅是突击毕业季,更须把促就业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体系。

建立多元化就业渠道

受疫情影响,加之今年毕业生数量创新高,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相比往年挑战更大一些。

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田丽对分析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职业意识淡薄是导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应聘职业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利用校内外平台提升个人竞争力,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学生应从入学就开始融入就业理念,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等正确认识、了解自己,明确成才方向。

“帮助毕业生重拾就业信心,还需要指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田丽说,她接触的很多毕业生都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的现象。她建议,毕业生应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拓宽就业选择,注重能力培养,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适应多元化就业渠道,自主打破“铁饭碗”的传统观念。

记者查询不少高校的网站发现,在就业专栏里,几乎每周都有就业政策宣讲、线上线下招聘会的通知。田丽以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说,该学院的就业工作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学院还制定了就业工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推进就业的制度。目前,基本形成全院教职工关切就业、支持就业、参与就业、推动就业的就业工作“全员化”格局。

就高校而言,如何聚合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田丽认为,一是建立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二是深度整合校友资源。建立“校友企业”信息数据库,加强与校友联系,为学院毕业生寻找实习、就业新选择。三是学校教师要积极为毕业生求职、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提供精细化帮扶指导,想方设法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与帮助。

校企融合实现人才、市场双向匹配

如今的人才市场,一方面是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是多个产业领域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如何高效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成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

“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普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这个需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初浩楠对表示,高校要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既传授理论知识,也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的课程设计中需要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比重。

同时,他认为,助力学生更好就业还须将企业引入教学,邀请企业导师进入课程;将高校和企业的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一线的实践经验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他还建议,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力量可联合建立一批真正具有行业优势、技术技能先进、教学内容务实、培养过程规范的技能培养机构。通过这些真正具有公信力的技能培养机构,让受训者学到真本领,让人才所赋技能与所获证书匹配。

田丽同样表示,解决市场和人才匹配性差的现状,必须全面深化校企合作。

受访专家认为,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开展研究等,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更有助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而让毕业生找工作不再犯难。

企业也在为招到合适的人才发力。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乔健此前对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化人才供应链与人力管理体系,缓解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离不开社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为助推我国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联想集团启动了“紫领工程”,旨在培养新IT领域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多层次、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联想集团全球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高岚告诉,创新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上一财年已完成5000名硬核科技人才招聘的基础上,新财年联想将继续招聘约3600名研发人才,并增加校园招聘人数,实现在3年内增加12000名研发人员的目标。

专家视点

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王晶晶

有技能,好就业。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扩大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拓展学徒培训、技能研修、新职业培训等多种模式,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相交汇,迫切要求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尽管我国人才队伍规模在持续壮大、劳动者素质在稳步提升,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技能型人力资本缺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灵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向未来,要以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契机,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增强技能型人力资本投资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一是正确认识技能人才成才的客观规律,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基于山东省1600多名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发现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年限普遍在10年以上,说明普通劳动者要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历练,故而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应着眼长远。从专业分布看,高技能人才所学专业大多以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等理工类专业为主,说明教育培训须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进一步加强STEM教育,着力培育和增强产业工人后备军的科学、技术、工程等素养。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很重视STEM教育,认为这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美国政府近年来还特别加大了对各个层次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从高技能人才希望提升职业能力的方式或渠道看,实际操作是提升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说明“干中学”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提升机制,须进一步强化企业和用人单位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二是推进技能调查与技能监测工作,增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技能调查与技能监测不仅有助于规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盲目性,同时也是分析技能供需差距和技能人才配置状况的基本前提。早在200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便开始探索实施国际成人能力评估(PIAAC),并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启动后续两轮调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劳动者工作中使用的技能指标概括为信息处理能力和其他通用技能。信息处理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计算、信息与通讯技能等,其他通用技能则包括对任务的辨别力、工作中的学习能力、影响力与合作技能等。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研究设计成人基本技能调查与技能监测量表,着力推进相关调查和分析工作,为“做对技能”提供坚实依据。

三是融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线上服务平台数据,优化紧缺职业目录和人才目录的制定发布。我国不少地区已在探索紧缺职业目录和人才目录的发布工作,部分城市还开展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用工情况调查。从相关工作看,仍须进一步明确数据采集、清理、测算、评估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数据分析、成果发布等工作的基本流程。建议在使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数据的同时,加强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交流合作,用线上数据补充线下数据的不足,增强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融合与信息比对。在内容上,国家层面的目录可侧重于总体情况、重点行业和典型区域等,城市和地区目录则侧重于当地情况,增强目录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同层级的目录框架力求基本一致,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记者观察

让“呵护”性就业政策转变为经济增长动力

胡畔

稳就业位居“六稳”“六保”之首,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着力加强青年就业帮扶,稳岗促就业力度再加码。

众所周知,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3月份以来,疫情多点频发,波及不少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大量位于其间的中小企业因疫情影响导致经营压力加大,多个行业出现了“裁员潮”。与此同时,4、5月份正是毕业季,大量应届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进一步加大岗位竞争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一系列稳岗促就业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成为今年稳岗促就业工作的主基调,“就业”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34次。“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成为稳就业的重点工作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小微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其健康成长与真正稳住就业形势息息相关。换而言之,稳企业就是稳就业。因此,3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围绕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宏观政策落实落细,明确退税减税是今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要尽快细化和推出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方案。对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其他减税降费政策,抓紧研究延期、扩围、加力的具体安排。

之后,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加大稳岗促就业政策力度,支持市场主体稳岗,包括将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扩大到受疫情影响的所有困难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提至90%;支持地方对特困行业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继续给予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资费优惠,为线上就业创业等降成本;企业可与职工协商弹性工作制稳岗;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等。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作为“稳就业”的重点群体,与其相关的就业支持措施也在不断出台和细化。例如,此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百万就业见习”,对吸纳见习的单位给予补贴;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签约系统,推进体检结果互认;对延迟离校的毕业生,延长报到入职、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取消毕业生到人才服务机构报到手续;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生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等。

总体来看,稳岗促就业措施从最初的总体要求,到后来的分工细化,再到如今的具体举措,条条细分、步步对应,就业保障更重细节,更有针对性。而如何将这些稳岗促就业措施从政策层面的“呵护”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动力,既是下一步的重点任务,也是稳岗促就业的最终目的。这既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严格监察、监管,也需要就业者和市场主体转变思维方式、激发内生动力,在用好用足政策帮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增强自身竞争力,在疫情风暴中携手共渡难关。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时报时评丨王辉:以制度性降本减负稳住实体经济大盘

热点丨房贷利率下降明显 部分房企销售业绩超预期

视点丨抢抓RCEP重大机遇 加快利用外资步伐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丨稳经济大盘须优先稳住就业与投资

助企纾困渡难关②丨广东: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纾困市场主体

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张云的古代生活 http://www.xinzhiliao.com/zx/jianshen/403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