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土+矿坑”何以成就绿水青山
特写
邹建锋
来自城市的建设渣土、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坑——提到这两个名词,多数人都会产生不适感。但是经过科学填埋,不仅人们避而远之的渣土有了归宿,曾经如大地疮疤的矿坑也复耕复绿。在修复自然生态的同时也蕴藏经济生态的这一案例引起了众多专家的浓厚兴趣。
近日,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青连斌、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原副主任郭占恒等组成的调研组来到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
顺着近千米长的进村大道走去,一边是潺潺溪流映青山,一边是精致小墅美家园,更有一排排11层小高楼掩映在绿树丛中。陪同调研的德清县委副书记陈健介绍说,2019年该村产值超2亿元,村集体收入达2500多万元,连续3年居湖州市村集体最富村榜首。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因为石矿关停后集体经济几乎“断炊”的穷村: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水运发达、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的东衡村靠采矿卖石头一度过上了颇为滋润的小日子。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污染严重,2009年,该村10多个石矿悉数关停,留下了4000多亩满目苍夷的废弃矿地。矿山一停,经济为零,而且废弃矿坑还存在生态问题和安全隐患,要复耕又因为经济压力而有心无力。
转机来自东衡村和杭州绿农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的“邂逅”:通过招投标,东衡村出售矿坑填埋权收入超过1亿元,绿农公司则与浙江大学、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等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在开展建筑渣土、拆迁及装修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再利用的同时,实现废弃矿坑的复耕复绿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对于东衡村来说,拍卖矿坑填埋权还只是第一笔收益。在实现造地、造田之后,该村又通过新增的耕地指标获得了上亿元的收入。之后,该村还争取到部分用地指标建设“钢琴小镇”众创园,吸引了五六十家中小微企业入驻,厂房租金每年近千万元。
现场感受了青翠满目的新气象,再通过视频和图片观看曾经废弃矿坑的满目疮痍,参加调研的专家不禁纷纷感叹,这确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 标签:推箱子游戏下载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国际观察丨QDII额度发放常态化 跨境投资更便利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向17家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发放了103亿美元额度。…
- 基层治理路(10)丨贵州习水:“五到组”网格化探社会治理新路
- 李艺铭:数字经济核算统计标准出炉 为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支撑
- 热点丨碳达峰碳中和硬仗 正驶入“快车道”
- 百年纪事(102)丨文艺八条发布
- 聚焦丨推动政府税收高效有序征管
- 商道经纬丨“618”年中购物节或迎来一波“补偿性消费”
- 时报时评丨高考只是青春的起点
- 【视频】国研中心党员风采录②丨杨玉洋:努力践行党员干部“关键时刻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 股市进行时丨A股“杠杆牛”卷土重来?
- 人民币汇率单边上涨态势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