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桂林的中秋往事
“月亮光光,照四方方,照着姐姐洗衣裳,洗得白蓬蓬,打理哥哥进学堂”“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喜来有人愁。有人欢喜吃月饼,有人愁来啃芋头”
又到一年中秋时。唱起儿时的桂林童谣,相信不少老桂林关于中秋的记忆又涌上心头。拜月亮、分月饼、吃鸭子、挂柚子灯,老桂林过中秋节,讲究的就是个仪式感。这份仪式感,令此时此刻有别于生命的其他时刻。而头顶那皎洁的月亮,也照亮了属于每个人的中秋记忆
“红色的油纸,包的是蛋黄豆蓉,蓝色的是五仁叉烧,绿色的是素豆蓉,黑色是芝麻”而油纸上印着的公仔画通常是一个婀娜的嫦娥,旁边是奔跑的玉兔,还有朵朵祥云,何肖桂端详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80年代中期,月饼这种时令食物,象征意义大于食物本身。时隔多年,何肖桂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的单位每到中秋,一样颜色的月饼发两个,拢共就是八个。小孩子馋得不得了,只盼着中秋节快点来。
在四种口味中,蛋黄豆蓉无疑是更受欢迎的。何肖桂还记得,一刀切四下,在一家老小的注视下,黄澄澄、香喷喷的蛋黄就这么露出来了。虽然很诱人,但谁也舍不得吃。母亲给了外公,外公又让给外孙。何肖桂终究也没舍得下口,让给了为大家操劳的母亲吃。一个月饼,就在推让中走了一轮,无言地见证着普天下最质朴的情感。
据老桂林们回忆,当时的月饼,造型端庄、图案雅致、清洁卫生。桂林市糖业烟酒公司的食品厂、桃花江食品厂、象山商店清真后场出品的月饼最受欢迎。在《桂林市糖烟酒志》中,这样记载当年月饼的制作工艺和标准:“在月饼制作的过程中,讲究六不、两无。六不,是不摊底、不漏馅、不跑糖、不青腰、不塌边、不破裂;两无是无空洞、无焦污。外皮是用蛋黄液刷面,色泽金黄。有果仁、蜜饯、桂花糖、五仁、豆蓉、莲蓉、火腿、甜肉、叉烧、什锦、蛋黄等品种。”
1984年,由象山清真后场出品的清真豆蓉月饼还斩获了桂林市月饼评比二等奖;秀峰牌豆蓉月饼、秀峰牌叉烧月饼则分别斩获了1989年商业部系统优质产品奖、自治区商业系统优质产品奖。
曾在东西巷居住的老桂林们,则对中秋有着另一重记忆。过完中元节,东西巷口鼎鼎有名的“鸿庆隆”杂货铺就要开始做月饼了。到了赶工的时候,“鸿庆隆”的老板、伙计们得通宵做月饼。声音扰人睡觉,但街坊邻里都忍了,只因为它的月饼着实好吃。
老街坊说,“鸿庆隆”做五仁月饼要用到上千斤瓜子仁,在纯手工的年代,伙计们实在忙不过来。老板遂出钱,请街坊们帮着剥瓜子。因此中秋前后,在东西巷家家户户门口,常能看到妇孺们剥瓜子的景象。
2016年,东西巷经过改造,老街坊坐门前剥瓜子的“中秋一景”已不复存在。承载着一代桂林人味蕾记忆的桂林地区糖业烟酒公司,也已注销二十余年。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形形色色的品牌月饼扎堆上市,兄弟姊妹们再也不用精打细算地分食一块月饼了。对月饼的渴望,似乎也没有从前强烈了。
过去的老桂林们过中秋有蛮多耍法。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或在象鼻山、“蘑菇亭”(今日月双塔处)赏月吃果,这些还属于“常规操作”。在上世纪80、90年代文艺青年们中间,还流行着其他的中秋节耍法。
在湾塘巷长大的李超英,当年属于“会耍”的文艺青年。有年中秋,李超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商量好了要找一条船,在船上过中秋。从安新洲登船,一直沿着漓江漂下去,不知漂到何处再返程,回到起点的时候,“不知东方之即白”。李超英说,那一夜,青年男女们弹了一夜的吉他,唱了一夜的歌,从《英雄赞歌》到《祝酒歌》再到《一条大河》《青春啊,青春》。
还有一年,李超英和职工夜大的同学租了个大巴,一直开到大圩河滩上看月亮。那天晚上居然刮起了大风,大伙儿围着篝火,畅谈了一夜的人生理想,直到火光映红了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
七星公园月牙楼前的大草坪、小螺号雕塑旁,曾经也是“李超英们”集体过中秋的首选。在月圆之夜,一群一群年轻人,拿上吉他即兴弹唱。有一些条件稍微好点的,拎着个上电池的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还有的年轻人,揣着自己写的诗就来了。那些诗歌现在看来也许幼稚,但当时却是诚挚的、热情的、不加修饰的。
“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若问青春在什么地方,她带着爱情,也带着幸福,更带着力量,在你的心上”
吉他、篮球、镜、高领毛衣直至现在,李超英还能回想起那股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一代年轻人,在改革开放的清新春风里,萌动、怒放。
尹中秋是土生土长桂林人,出生在1959年的中秋节。每到中秋,也是他“长尾巴”的日子。尹中秋最喜欢吃的是五仁叉烧,但家里还有7个兄弟姊妹,所以每逢中秋,都要精心比划,将一个月饼均匀地分四下,两个月饼就是八小块。月饼嚼在口中,就相当于过生日了。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1976年,17岁的尹中秋离开劳动街上的老宅,响应号召背上行囊上山下乡,下放到了雁山镇的农村。
尹中秋记得最深刻的,正是那年的中秋节。刚刚到乡下,作为“知识青年”的尹中秋略有不适应,但很快便融入了农村生产生活。挑牛粪、插秧、割秧,每日重复这些农活,尹中秋也由“文静书生”练就了一副健壮体魄。到了中秋节当天,尹中秋和同队的知青分吃一块月饼。有人跑来说,赶圩看到生产队的一位农民一口气吃了八个月饼。这下引发了大家好奇心,纷纷跑出去看热闹。
“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一整块月饼啊?”看完热闹,尹中秋瞅了瞅手中的半块月饼,突然又想起家来。往常在这个时刻,家里的兄弟姊妹都团坐在了桌边,吃着团圆饭,祝自己生日快乐了吧好一通胡思乱想后,尹中秋睡着了。
1978年,尹中秋回城进厂工作,当上了市皮件厂一名工人。又过了几年,尹中秋终于能一次吃上一个完整的月饼了。那滋味,香!
1996年,市民李中秋过了一个此生最难忘的中秋节和生日。一年前,一纸调令将他调到了桂林陆军学院通信训练大队勤务连。33岁的李中秋,当上了连队指导员。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部队官兵因身在军营,无法与家人团聚。李中秋20岁入伍,掐指一算,也有十来年没和家人一起过过中秋了。于是,在1996年中秋节前夕,李中秋决定在部队里搞个“先例”,策划一次中秋国庆联欢活动。最重要的是,战士们可以邀请家属参加。
由于大家都是新手,每个环节无法尽善尽美,但所有人还是拿出了极高的热情。还成立起了文书组、放映组、活动策划组。当天晚上,月亮升起来后,一百多号人在月光下,先是给李中秋唱了一首生日歌,接着轮流上台表演文艺节目。还开展了趣味体育比赛、游园活动,从战士到家属,都很尽兴。
时隔多年,李中秋还记得当时挂在主席台两旁的楹联:“中秋望明月异乡思亲,国庆度良宵营内温馨”。2004年,李中秋脱下军装,告别了军营。此后每一年,他都忍不住回想起那年的中秋。盈盈的月光,摇曳的烛光,照亮了年轻的李中秋和小战士们的乡愁。
在中秋节前夕,记者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邀请一些名字带“中秋”二字的市民来忆忆儿时中秋,讲点从前过中秋的老板路。几经查找,找到不少“中秋”。无奈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不少人老的老去,搬的搬离,不少已消失在人海里。双脚可以丈量天涯海角,名字却要伴随一生。寥寥两三字,寄托着父母的期许,也带上了时代的烙印。建国72年来,我市取名“中秋”的274人,“月圆”的有78人,“团圆”的有2人。直到2000年,仍然有个别新生儿取名为“中秋”。
上世纪50、60年代,市民中叫“中秋”、“月圆”的相对其他时间段要多。或许是经历过长时间的历史动荡,人们特别渴望安定与团圆。到了2008年后,几乎鲜有新生儿取名为“中秋”、“月圆”、“团圆”。或许,相比“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如今普天下的人们,不必苦等中秋才能团圆了吧!
直播预告:特色农家美食展、500人10公里跑步挑战赛...桂林这片金色海洋活动多多,等你来哟~
双带行动|“双带”稳推进 督导促提升桂林市政府督导组到桂林市第十四中学开展“双带行动”专项督导检查工作
清廉学校|“清”风扬正气 校园“廉”花开桂林市复兴小学创建清廉校园实践活动
- 标签:old桂林网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
桂林自助游攻略(桂林自助游攻略路线)
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淡然并不是伪装出来的,而是一种沉淀。所以,从某…
- 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
- 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 桂林生活网(桂林生活网二手房)
-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门票一人多少钱)
- 聊聊广西高校的层次
- 桂林理工大学(2021桂林理工大学是几本)
- 不忘初心共筑梦砥砺前行共成长——桂林市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培训
- 桂林市教育局组织市直属民办普通高中学校召开2022年规范招生入学工作第三次提醒谈
- 2022年08月11日
-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哪个景点(桂林山水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