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桂林资讯  资讯

【走漓江】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走漓江】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在桂林发展旅游的几十年里,漓江一直都是一个核心话题,而阳朔,则是这个核心话题的中坚部分。过去,漓江对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来说,只不过是“山水”,但随着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漓江支流遇龙河畔的老百姓主动融入“发展”大流中。如今,这里新村拔地而起,民宿、农家乐应有尽有,与江面竹筏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旅游经济发展的“全景图”。

  鸡窝渡,一个其貌不扬、名字有些“土气”的村子。在过去,它确实是普普通通,村民多以务农、打工为生。

  “我们村以前都是烂房子,道路坑坑洼洼的,环境卫生也差。别说外面的人了,我们自己都不喜欢。”鸡窝渡村村长徐文通说,后来,村民们发现别的村通过旅游都发了财,慢慢的也开始理解“旅游”到底是什么东西。

  近日,记者驱车穿过阳朔县城来到了遇龙河万景码头。鸡窝渡村就在码头边上,村口几间风格古朴的精品酒店格外引人注目。村子里,房屋风貌统一,道路宽阔整洁,房前屋后瓜果累累。村里建起了一栋栋民宿酒店,百姓安居乐业。

  环绕鸡窝渡一周,没有高楼大厦的挤压,虫鸣鱼游代替了都市的喧嚣,让人不禁生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人心境。

  “我是2018年接手这家民宿的,在我之前那个老板也经营了蛮多年。不过在2018年的时候,村里的民宿还非常少,格局也还没有形成。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村子的面貌才大变样,民宿也多起来了。”民宿经营者方媛说。

  鸡窝渡在开展“五拆五清五建”工作中,不断挖掘文旅资源、提升环境质量,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积极培育精品农业、养生度假、精品民宿等旅游新业态。此后,该村依托独特的古村落优势,完善提升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推动了古村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完美融合。

  “我们最开始在家养猪、种果,但经常赔钱。后来就去外面打工,又在马路边上开一个电动车租赁摊子,也赚了一点钱。村里民宿越来越多以后,我也投资了100多万把自己家改造成了民宿。现在我家有13个房间,旺季的时候每天能有3000多元收入。”村民莫桂红说。

  如今的鸡窝渡村大部分房屋都改造成了白墙灰瓦,门前有微花园、屋后有微菜园、柏油路两边还有精心设计的绿化景观。随着环境的变好,来投资的老板接踵而至,村民生活在“花园”中,住在了“银行”里。

  记者了解到,目前鸡窝渡村有中高端民宿酒店10家、民居住宿10家,有客房215间、430个床位。现在村民以从事旅游业为主,全村旅游从业人员200余人。2020年接待游客约8.5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之前的1.8万余元增长至3.7万余元。

  “鸡窝渡村是到了阳朔不得不来的地方,一边是漓江一边是青山,住在这里就好像有无数的灵感在脑海里呈现,这种感觉比单纯看风景要美得多。所以现在还能找到这样一方净土,我也觉得很幸运。”文艺青年小庞满意地说,到阳朔以后,她一直“窝”在鸡窝渡,感觉内心非常宁静。

  “过去,历村村民一直靠种植水稻、芋头、豆角等农作物过日子,当时也非常穷。1991年后,历村开始发展旅游经济,当时还只是卖一些卷烟、茶水等,收入也不高。到2001年的时候,来月亮山和遇龙河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也搞起了四五家农家乐,生意非常火爆,到了节假日根本没有空位置。”凤楼村党委廖初弟说,其他村民见此纷纷跟进,甚至有村民专门建起新房子做农家乐。2005年,村里40多家农家乐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历村的发展并不是“凑巧”。村子紧依“十里画廊”和遇龙河两条黄金游览轴线,“山、水、田、村”四大要素俱全,形成“三水带千山,田居河两畔”的景观格局,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完美底图。因历村正对月亮山,是人们观赏月亮山的最佳位置,故近年来中外游客纷纷将其唤作“月亮村”。

  廖初弟介绍,历村农家乐最火爆的时候是2013年到2017年间,客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达到500桌,最少也有百十来桌。村里统计过,那时候历村创下过单日游客超2万人的纪录。

  但是,发展往往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2017年后,历村环境开始恶化,村里到处都是垃圾,并成为了阳朔脏乱差的典型代表。之后,游客量明显减少,不少农家乐也纷纷“关门”。

  2019年,高田镇充分把握乡村风貌提升契机,大力开展“五拆五清五建”工作,用5个多月的时间还原了历村的“美貌”。

  “现在来旅游的人又多了起来,我的农家乐接待量又上来了,收入也十分不错。”村里的农家乐经营者覃老板告诉记者。

  旅游产业已成为历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90%以上的农户从事旅游业,就业人员达570人。目前历村还有25家农家饭馆,每天可同时接待6000人用餐,从事饭店经营的农户年收入一般可达3万元以上。

  2020年5月,一则遇龙村委遇龙河景区资源补偿款发放的消息点燃了网络。2019年,遇龙村委2875人喜分449.96万元旅游“大红包”,人均达1500元以上,户均最多达1.2万元。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没有那么火热,但我们还是实现了创收。今年,我们一共收到204.85万元分红款,比预期还要高一些。”遇龙村委支书封志伟说,下一步,村委将逐步把这笔钱按照比例分给村民。

  坐收旅游发展“红利”也成为了遇龙村村民连续十多年的“传统”。但说起遇龙村的发展,更多了一份“偶然”。

  “以前我们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村里的发展主要是苗木和水果种植,可以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虽然守着漓江,但却只能干看着。2000年的时候,村民撑着竹筏到江面上打捞水草养鱼,经常遇到外国游客,在他们的要求下,大家才开始带游客游玩。”遇龙村委支书封志伟说,发现这个“机会”以后,村民的积极性上来了,大家都自发去买竹筏回来。

  2003年,遇龙村大概有200张竹筏,后来逐年增多。现在遇龙村有600多个筏工,平均下来每户都有一个筏工。

  “我17岁就开始撑竹筏了,到现在已经有20年。以前家里只是务农,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后来开始有游客来,我们才在竹筏上摆一些椅子,开始拉客人。最开始我们也不懂,游客给多少钱我们就收多少,但是游客都很大方,接送一个客人收到的钱,比务农一个月收入还多。”今年37岁的党员筏工朱继胜说,他通过撑竹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现在已经买了房和车。

  登上竹筏,从金龙桥出发前往旧县,要过9个坝,一路可以看见遇龙桥、遇龙堡、西牛潭、双狮山、石龙头、情侣山等,一步一景观,十里不重样。筏与筏相遇,游客相视一笑,有开朗的游客甚至会拿着水枪互相喷水,大家“嗨”到了极点。

  “我们和客人其实就是朋友,好多都保持了十几年的联系。每次撑着竹筏出去,我们自己也觉得享受,觉得乐在其中。看了几十年的山水,但是从来都看不腻。”吹着江风,朱继胜惬意地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桂林百姓生活网官网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