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出2020年桂林十大新闻
自桂林发生疫情后,南溪山医院就被确定为桂林市级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两家定点医院之一。这是南溪山医院医疗诊治专家小组集中对病人开展诊断和分析,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蒙建凤(左一)和同事们正在查看重症病患的白肺CT片。记者唐艳兰 摄
在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寒冬考验后,桂林文旅市场迎来强劲复苏。图为10月17日,华灯初上的桂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热闹非凡,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一派“夜经济”的繁华景象。通讯员王战飞 摄
4月21日,位于桂林高铁经济产业园的桂林长龙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开足马力,完成订单生产任务。今年疫情好转复工复产以来,桂林高铁经济产业园工业生产形势一路向好。记者唐侃 摄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员志愿者为贫困户烘烤竹笋。龙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当地实际,根据群众需求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助力脱贫攻坚。通讯员韦吉阳 吴生斌 摄
6月14日,荔浦市马岭镇鼓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马岭镇“6.7”特大洪灾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这里住着包括潘厂屯等多个村屯的受灾群众200多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每天24小时轮班为村民提供服务。记者何平江 摄
1月23日,桂林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全面落实好织密“五张网”、做到“五个早”、确保“五个不漏”以及“十严格”等疫情防控措施。广大党员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干部、市民群众和志愿者,每天值守在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口、乡村(社区)和单位门口等防控一线,测量体温,登记人员和车辆信息等,切断传播途径。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每天穿戴繁复的防护装备奋战诊治一线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和武汉抗疫“最前线”,昼夜奋战、忘我工作,不辞辛劳、不畏牺牲。在桂林疫情防控物资最紧缺的时刻,广大市民踊跃捐款捐物,甚至通过各种渠道从海外采购和运回大批的防疫物资;广大企业则开足马力,夜以继日地生产各类防疫物资,甚至有不少企业临时恢复或上马新的生产线,有效满足防疫物资供应,保障全市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2020年12月25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提质升级新闻发布会在广西新闻中心举行,发布我市今年文旅复苏情况。
今年以来,在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桂林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文旅复苏,取得显著成效。初步统计,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6760.09万人次,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61.94%;实现旅游总消费840.64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的55.32%。四季度实施了文旅复苏冲刺计划,实施文旅复苏“月月奖”,制定出台服务业限上企业(旅行社、饭店)奖励方案,推动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节庆”的氛围。据大数据测算,仅在12月举行的“五会一节”期间,桂林市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四季度各县(市、区)举办各类节庆活动100余场次,参与活动433万人次。预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消费恢复至去年70%的水平。此外,今年我市还组织策划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大健康与文旅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79个,总投资1489亿元,其中今年重点招商项目16个,总投资589亿元;15个胜地建设重大项目总投资5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6.93亿元。
日前,市统计局发布了前11月桂林市经济运行情况。据统计,1至11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比前三季度提升4.9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0%,比前三季度提升6.5个百分点。11月当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9%,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6%,规上工业生产实现强势回升。同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比前三季度提升1.4个百分点。此外,消费品市场进一步回暖,复苏进程加快。
2020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桂林按下暂停键,全市经济发展受到重创。面对困局,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狠抓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竭力助企纾困解难加快复工复产,努力化解疫情影响,桂林经济运行呈稳步回升态势。
在消费品市场方面,我市先后举办“家电以旧换新”促销活动、“五一全民购车节”、“桂林漓江购物节”、“桂林房·车节”、“绚丽王城·点亮桂林”夜经济活动、桂林特色传统美食评选活动等,全力促进商贸经济复苏回暖。
7月22日,广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桂林市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广西新闻中心召开。桂林市市长秦春成在会上宣布,经初步核验评估,全市剩余的1.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个贫困村已全部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目标可如期实现。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印发《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16年至2019年,我市累计实现26.98万人脱贫、459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35%。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桂林始终坚持系统谋划,健全工作体系,健全责任体系,健全政策体系,健全投入体系,健全动员体系,健全督查考核体系,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5亿多元,其中市本级投入财政资金10多亿元,整合使用部门项目资金60多亿元,社会扶贫资金4亿多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2.66亿元。选派510名“”、3742名工作队员、6.1万帮扶干部到脱贫最前线,实现所有贫困村驻村帮扶、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800多家企业结对帮扶700多个贫困村(建制村),凝聚起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磅礴力量。
2020年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桂林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路上驰而不息奔跑了18年的桂林市,终于圆梦。市委赵乐秦赴京参加大会,并代表桂林市500多万人民,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国文明城市奖牌。作为创城的“主人翁”,广大市民群众更是欢欣鼓舞、激动不已。
创城18载,桂林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干群“接力长跑”,全市上下群策群力,不断丰富着文明城市的内涵,外塑城市之形、内铸城市之魂、涵养城市之韵,一路高歌朝着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桂林奋进。特别是党的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贯彻“创城为民、创城靠民、创城惠民”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建的方方面面,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抓手,高举旗帜、凝心聚力,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桂林市用事实证明,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就是促进桂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过程,就是市民获得实实在在实惠的过程。
2020年12月28日,市委赵乐秦等为桂林日报社、桂林广播电视台临桂新区办公新址揭牌。至此,我市今年最后一批市直单位搬迁入驻临桂新区,实现绝大部分市直单位入驻临桂新区的目标。临桂新区常驻人口10年间由不到10万人增长到35万人.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临桂新区坚持“一本蓝图绘到底”,以“拓荒牛”精神,实干担当,在新区这片热土上铺开了一条条道路、筑起了一栋栋高楼、植下一片片绿荫、引来一个个大项目。临桂新区也在奋斗中由小变大,曾经荒芜的郊外逐步成为桂林新的经济文化中心,成为设施配套齐全、道路四通八达、产业融合集聚、环境生态宜居的时尚新城,完成了一次次破茧成蝶的蜕变。
2020年4月至8月,桂林全域遭遇连续9轮强降雨,两次遭遇1998年以来最大汛情,共造成87.4万群众受灾。
特别是进入6月份,永福、阳朔、平乐、荔浦等县(市)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不少村庄和群众被洪水围困,许多房屋及道路、桥梁、电线等因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被推倒或损毁,部分村庄甚至因为交通、通信中断等与外界“失联”。
市委、市政府提前部署,通过对漓江上游水库科学调度,有效拦截洪水,减轻下游压力;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消防和公安干警等奔赴防汛抗洪救灾一线,抢修道路、转移群众、发放救援物资,特别是对暂时“失联”村庄,通过出动冲锋舟甚至直升飞机,紧急转移人员或投放食品、水等救援物资,确保广大群众生命安全。据统计,共紧急转移安置15.34万人,紧急生活救助80220人。
今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对我市5起自然灾害成功避险案例在全区通报表扬。包括阳朔县普益乡、阳朔县高田镇古登村、阳朔县高田镇乐响村沙子溪水库、荔浦市马岭镇同善村、永福县等,共避免1400多人因灾伤亡。
2020年11月底至12月上旬,“五会一节”系列活动在桂林举办。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国际性高端文化旅游盛会。
2020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中国—东盟文化论坛、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周、第二届中国—东盟电视周、第五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数字文化旅游专业合作论坛等中国—东盟系列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加上第14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2020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论坛、第十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第四届“红军长征论坛”筹备工作交流会等一系列重量级文化旅游活动,让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聚焦了世界更多的目光,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嘉宾、民众从此认识桂林、了解桂林、爱上桂林。而桂林也通过这些国际、国内文旅盛会,凝聚多方智慧,加强务实合作,不断推动桂林文化旅游升级发展。桂林正在进一步发挥中国与东盟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桥头堡”作用,彰显了桂林作为中国旅游缩影和风向标的积极意义。
11月19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20年10月和1-10月全国地表水质量状况。在2020年10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位城市及所在水体中,桂林水质排名第一,首次登顶成为全国冠军。
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5月首次发布设区市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考核全国2050个国控断面。2019年全年总成绩,桂林位列全国第七;今年1-11月的总体考核中,桂林位列全国第四。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科学保护漓江作为市委、市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精准施策、科学治理,漓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城市,投入6.19亿元资金完成漓江治污两期工程80多个子项目,59个直排漓江及其支流的排污口全部实施截污,市区3条黑臭水体(南溪河、灵剑溪、道光河)基本消除;在农村,投入农村环保专项资金7.95亿元,重点对漓江流域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建设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731套,污水处理规模4.57万吨,垃圾收集转运项目54个,受益人口达148.4万人。
同时,建立河长制网格化责任监管体系。全市共有1528条大小河流落实各级河长3204名,形成了覆盖市、县(区、市)、乡镇、村四级河长制网格化责任监管体系和党政牵头、部门联动、县区发力、群众参与的齐抓共管治水责任链。此外,我市在广西首个实现市县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自动监测网络全覆盖,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47个,其中漓江流域占25个;建成市区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平台,“两江四湖”及市区主要河流水质纳入实时监测,漓江水质实时监测数据向社会公开。
今年,我市在疫情带来诸多不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月月有开工”的发展势头和十足干劲。一年来举办了8场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600余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近1800亿元。856项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123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推进势如破竹,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面对疫情重压,我市千方百计找对策,发展始终步履不停。网上谈、云上签,政企互相承诺、发展量身定做,“一政一企”、市领导“一对一”跟踪服务……疫情和后疫情时代,我市跳出发展的既定思维和框框,摸索出了一条创新发展路子。同时补短板,启动“五网”建设,建立包含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地下管网在内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土地出让步伐,积极利用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栽好梧桐树,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企业投资项目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我市舞起工业、文化、旅游、信息产业、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等诸多领域的龙头,为“十四五”开篇埋下了精彩伏笔。
- 标签:广西桂林市新闻头条
- 编辑:夏学礼
- 相关文章